上砂镇地处县境西北端,西南与陆河县的螺溪镇毗邻,东南与五云镇相连,北部与五华县的桥江、梅林、龙村接壤,距县城27千米。上砂镇面积125.8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10月,辖1个社区和22个行政村,有179个自然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上砂镇有常住人口33122人。
上砂镇地属高寒山区,北高南低。上砂河发源于境内,自北向东南流经下砂乡后汇入榕江县。1949年10月,成立上砂乡,属陆丰市第八区。1951年3月,属陆丰十三区。1957年上砂单独建乡。1958年9月建立上砂人民公社。1965年上砂人民公社开始归属揭西县。1983年改称上砂区,1986年,改称上砂镇。
上砂镇上山兴家种养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积累丰富种茶经验,致力打造纯天然高山云雾茶,创立“崇兴”茶叶专用品牌,延伸农村产业链,改良茶叶种植技术。截至2022年8月,上砂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2.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3400万元。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04万亩,其中完成水稻播种1.92万亩;生猪出栏20450头;水产品产量248吨;复耕复种撂荒耕地2525亩,“灭荒”率达到72%。土地、水资源、林业、矿产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特色产业优势更加凸显。龙山片区茶叶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种植面积达5000亩。
历史沿革
上砂镇原属陆丰县。
1949年10月,成立上砂乡,属陆丰县第八区。
1951年3月,属陆丰县13区。
1957年上砂单独建乡。
1958年9月建立上砂人民公社。
1965年,划属揭西县。
1983年,改称区。
1986年,改称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上砂镇中心位置约在东经115°7',北纬23°29'。地处揭西县西北端,位于揭阳市揭西县最西部,地处揭阳市、梅州市、汕尾市等三市交界点,西南与汕尾市陆河县螺溪镇毗邻,东南与揭西县五云镇相连,西北部与梅州市五华县的棉洋镇、梅林镇,龙村镇接壤,距离揭西县城27km,距离揭阳市区约98km。 总面积125.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上砂镇四周高山起伏连绵,中间为一个“小盆地”。山地广阔,地形呈四周高,中间低。
水文
榕江南河支流上砂河发源于上林县、新岭等村,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
气候
上砂镇属高寒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秋季短;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均气温19.1℃,年降水量1800~2400毫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上砂镇辖1个社区和2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揭阳市揭西县光明路64号。
人口
截至2018年末,上砂镇有户籍人口58172人。
2021年6月8日,揭西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上砂镇常住人口数为33122人。
经济
2018年,上砂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亿元,商业总产值0.57亿元,农业总产值2.51亿元。国地税收入363.56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0.77亿元,其中投资1801万元,建设路边工程29.2公里,完成工程进度100.05%。全年农业总产值2.51亿元。
上砂镇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和经商。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番薯、大豆等。特色农业以茶叶、三红蜜柚和沙糖桔种植等为主。
第二产业方面,以副食品加工、石材加工为主,工业企业122家,其中有石材加工4家。上山村原有的茶厂现已停产;各村有农户自办的茶叶小作坊。
第三产业方面,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配套设施仍需完善。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2018年,上砂镇低保对象403户1653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80万元,特困人员261人,发放特困资金109万元。2018年全镇农村危房改造户共有5批134户,全部动工建设,完成验收90户。
医疗卫生
2018年,上砂镇投资800万元,新建上砂卫生院住院综合大楼并购买相关医疗设备,目前已完成建设主体大楼五层,正在准备装修。总投入140万元,建设7个行政村卫生站。
交通
兴汕高速纵贯镇域,距镇区北部约2km处设有上砂出入口,对外交通便利。镇域内部主要道路为省道S508,内部交通较为不便。
历史文化
地方方言
上砂镇境内居民操客家话。
地方文化
上砂镇是潮汕地区庄氏第一聚居地,抗元名将庄罗将军遗孀黄微德,为躲避灭门之灾携幼子庄诏,从潮阳铁山牛眠埔出发,一路逃往海丰吉康都沙洞(今揭西县上砂镇)潜居安家,已有700多年。
上砂镇文化底蕴浓厚,镇域内有多处文化场所,其中包括著名的庄氏宗祠、法祖家庙、梅林祠、紫竹庙、上山天主教堂等。其中,上砂镇庄氏宗祠、上山天主教堂被揭西县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砂镇的民俗节庆活动独具地方特色,尤其以庄严宗亲恳亲大会、四月庆典、天主教礼拜活动最为著名。
客家擂茶
揭西、普宁市客属地区均流行喝擂茶的习俗,许多到揭西参观旅游的游客,都会去河婆擂茶馆尝一尝独特的客家擂茶风味。
北宋初年,潘仁美奉命南下攻打南汉,派一小分队途经揭西县进攻广州市。到了河婆,士兵水士不服,纷纷上吐下泻,将领们心急火燎却又束手无策,后来得到当地人的指点,喝擂茶治病。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滚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睡上一觉。次日醒来,人人浑身大汗,个个大打喷嚏,全都痊愈了。后来,征南人马有一部分留下来屯田,于是擂茶不但在揭西,而且在粤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赣州市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传下来,成为客家饮食民俗的一大特色。五云、上砂、良田等客家地区的地方特色美食,或作点心茶料,或作敬品礼品。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碗擂茶、一块米呈,是揭西县客家地区人们招待客人的最高标准。
客家米呈
米呈,又叫“米花脆”,是一种盛行于揭西客家地区的经典茶料。米呈,在揭西客家地区是一种与擂茶齐名的传统美食。据揭西县志记载,米呈是盛行于河婆街道、龙潭、坪上、五云、上砂、良田等客家地区的地方特色美食,或作点心茶料,或作敬品礼品。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碗擂茶、一块米呈,是揭西客家地区人们招待客人的最高标准。
参考资料揭西偏远山村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位东莞“小女孩”做成了!.今日头条.2024-03-12
揭西县上山兴家种养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揭阳市人民政府.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