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字母是《汉语拼音方案》中用于标注汉语语音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也是汉字注音、普通话推广及中文工具书等领域的常用工具。
汉语拼音字母的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18世纪,当时的闪米特人,为满足商贸需求创造了早期拼音字母,西奈半岛考古发现证实这是世界多数拼音字母的共同起源。此后,腓尼基人通过海上贸易传播字母,希腊人借鉴后创造元音字母、优化书写规则,形成希腊字母。罗马人从埃特鲁斯坎字母发展出拉丁字母,经逐步演化形成26个字母,成为世界通用字母系统。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笔画较多且结构也比较复杂,因此汉字书写起来不仅十分困难,认读也十分不便。1949年,新中国开始进行有关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1954年12月,国务院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拼音方案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工作。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1958年秋季,中国的小学语文课开始教学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对汉语拼音字母的使用规则做了规定,比如大写、缩写、标调等等。关于汉语拼音字母的声母数量有21、22、23个之说,《汉语拼音方案》有声母21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有声母22个,有些语文教材认定声母为23个。关于汉语拼音字母的韵母数量有35、38、39个之说,《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有35个,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列出38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韵母有39个。字母音序采用Aɑ至Zz的标准化排列方式。
定义
汉语拼音字母指拼音文字所用的字母,也指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依照《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来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的。此后,中文工具书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注音。《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中文的国际标准。
发展历程
字母的起源与传播
公元前18世纪左右,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作为古代两河流域与古埃及的交流枢纽,当地北方闪米特人为满足商贸往来的实用需求,摒弃复杂的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创造了早期拼音字母。公元前3世纪前的一千年间,腓尼基商人通过海上贸易,将字母传播至地中海各商埠和殖民地,使其成为字母演化的关键桥梁。公元前11世纪左右,希腊人借鉴腓尼基字母,创制出希腊字母。他们的核心贡献是创造元音字母,完善了拼音体系,同时将书写顺序从右到左改为更实用的从左到右,并将字母形体优化为匀称的几何图形,形成了24个字母的希腊古典字母。
拉丁字母的形成与成熟
公元前8世纪,亚平宁半岛的埃特鲁斯坎人采用希腊字母形成埃特鲁斯坎字母,罗马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早期拉丁字母。罗马征服希腊后,吸收希腊字母Y、Z,使字母数量从21个增至23个;中世纪时,从I分化出J、从V分化出U和W,最终形成26个拉丁字母。
汉字的注音局限
由于汉字本身不是拼音文字,笔画较多,并且字本身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因此汉字书写起来不仅十分困难,认读也十分不便。因为不属于拼音体系统范畴的汉字,只从字形上很难看出字的读音。虽然汉字中九成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但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本身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并非专门的表音符号,导致声符与字音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因此声符的表音作用非常有限。
注音方法的探索与不足
为了解决汉字的读音问题,人们尝试了用多种注音方法对汉字进行注音,比如直音、反切等,直音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如果出现同音字有限,则发挥不了作用。魏晋出现了反切法,比起之前的注音确实有了进步,但是反切法需要切上字和下字,这些反切的字加起来内容也非常多,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困难的。唐宋时期,人们在反切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十六个声母,两百来个韵母,但由于汉字本身的局限性,并没有成为汉字的注音符号。因此,汉字的注音迫切需要一套简便、实用的符号,这样就可以弥补各种传统注音方法的不足,满足人们学习汉字的注音需求。
拉丁字母传入
汉字的注音在17世纪初有了转机,原因是拉丁字母的传入,最先拟定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是1605年出版的《西字奇迹》,其作者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一方案的产生揭开了汉语尝试用拉丁字母注音的序幕。尽管利玛窦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制定的,但其注音方式也给后世学者诸多启发。清代以后,中外许多学者开始制定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或多或少地从利玛窦那里寻找方法。
民国时期汉语拼音改革
民国初年,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切音字运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制定汉语拼音的热潮,各种汉语拼音方案相继出台,此时多种多样的汉语拼音方案百花齐放,在这场运动中,汉字笔画式的字母方案成为这次运动的主流。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语拼音又从汉字笔画式转向了以拉丁字母为主流的方案,之后展开了罗马化新文字运动。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拟定并通过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并在同年的11月发表。两年后,192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这一方案。“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标志着我国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开端,自此拉丁化方案成为汉语拼音运动的主流,大多数学者都参与到了拉丁化文字运动中,包括当时著名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他们撰写文章发表在刊物上,表达对拉丁化文字的支持。一些学者还通过自身实践参与到拉丁化文字方案制定中,如钱玄同、林语堂、赵元任等。
《汉语拼音方案》诞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就开始进行有关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1951年,毛泽东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案,毛泽东的倡导加速了拼音文字方案的制订。工作中审视已经存在的各种方案发现,注音字母写起来较为混乱,看起来也比较复杂,不适合作为文字;而国语罗马字使用了国际通用的罗马字母,但是字母的标调非常细致,推广起来困难较大;罗马化的新文字只拼写方言,没有拼写越南语,也没有声调,虽然简单,却不够严谨。
1954年12月,中国国务院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拼音方案进行了更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工作。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对拼音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最终推出了六种汉语拼音方案,其中四种是汉字笔画式,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一种是拉丁字母式。中共中央决定采取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之后,加快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拟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以《汉语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初稿》为基础修订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并于1956年2月1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同时还发表了《关于拟定〈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解释了制订拼音方案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语音标准、音节结构和字母形式。同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把《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提请政协全国委员会和政协各省、市、自治区委员会讨论,公开向全国各方面征求意见。
1956年10月,国务院设立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加以审订,提出“汉语拼音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次会议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1957年,《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获得通过。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1958年秋季,中国的小学语文课开始教学汉语拼音。
核心构成
字母表
声母表
韵母表
(1)“知、蚩、诗、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用i。即: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拼作zhi,chi,shi,ri,zi,ci,si。
(2)韵母ㄦ写成er,用做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ertong,“花儿”拼作huar。
(3)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
(4)i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ya(呀),ye(耶),yao(腰),you(忧),yan(烟),yin(因),yanɡ(央),yinɡ(英),yonɡ(雍)。u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a(蛙),wo(窝),wai(歪),wei(威),wan(弯),wen(温),wanɡ(汪),wenɡ(翁)。ü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迂),yue(约),yuan(冤),yun(晕);ü上两点省略。ü列的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ü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n,l拼的时候,仍然写成nü(女),lü(吕)。
(5)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ɡui(归),lun(论)。
(6)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式简短,ng可以省作ŋ。
声调符号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轻声不标。例如:妈mā(阴平)麻má(阳平)马mǎ(上声)骂mà(去声)吗ma(轻声)。
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ao(皮袄)。
拼音音序
发音规则
拼音方法就是拼读,拼读应注意韵母带调拼读,整体认读音节不能拼读。拼读的方法有拼读法和直呼法。
拼读法
一种是两拼法,只有声母和韵母的音节,采用两拼连读法。拼读时声母读得又轻又短,韵母读得又响又长,要很快地连起来读,即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如ba:b—ā—ba。一种是三拼法,有声母、介母和韵母三段的音节,采用三拼连读法。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声短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如x(声母)—i(介母)—àn(韵母)—xiàn(现)。三拼音节也可以运用“两拼法”来进行拼读,即把声母和介音看成一个整体,直接和后面的韵母进行拼读。例如:bi—āo—biāo(标),hu—áng—huáng(黄),hu—ān—huān(欢)。
直呼法
又可以叫直读法,就是看到一个音节不经过拼读,直呼出音节的方法,如huáng(黄)。需注意的是整体认读音节无须拼读,直呼音节即可。
拼写规则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对汉语拼音字母的使用规则做了规定,比如大写、缩写、标调等等。
分词连写规则
人名地名拼写规则
大写规则
缩写规则
标调规则
移行与标点使用规则
变通规则
应用场景
汉语拼音字母是小学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工具。
帮助识字的工具
汉字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独立文字,属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语义的文字,有一定的读音,但不单纯表示读音。汉语拼音能为汉字注音,解决汉字的读音问题。掌握了汉语拼音,就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读出不认识的汉字,还可以利用汉语拼音查字典,认识更多的汉字。所以,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
帮助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是中国现代社会交际的通用语。由于不同地域语音的差异性造成的“南腔北调”的局面,给交际带来了困难。为此,中国把推行全国通用普通话作为一条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汉语拼音字母为方言地区学习普通话提供了便利,其作用与功能主要表现在利用拼音正音,从而克服学习普通话时产生的障碍。
相关争议
声母、韵母数量
声母有21、22、23个之说,《汉语拼音方案》有声母21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有声母22个(在《汉语拼音方案》21个声母的基础上加上零声母——o、y、w),有些语文教材认定声母为23个,即是在《汉语拼音方案》21个声母的基础上加上y、w。y、w的成分在《汉语拼音方案》和很多教材界定不清。《汉语拼音方案》没有提到零声母的问题,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有零声母的讲解。
韵母有35、38、39个的分歧,《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有35个,没有列出-i[ɿ]、i-[ʅ]、er和ê[ε],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列出38个(将-i[ɿ]、i-[ʅ]排成一个,如果分开,也是39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韵母39个(在《汉语拼音方案》35个的基础上增加了-i[ɿ]、i-[ʅ]、er和ê[ε])。
“o”的读音
2022年10月,在武汉城市留言上,有市民提出,孩子在学习拼读“o”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并询问“o”的发音是什么。10月27日,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回复称,汉语拼音“a、o、e”中,“o”的发音与“喔(ō)、噢(ō)”相近,不是“窝(wō)”,也不是“凹(āo)”或者“欧(ōu)”。回复中同样介绍,发音时“嘴唇拢圆,口型保持不变”。对于留言市民的疑惑,该院工作人员表示,可能不同的老师在发音时会有不同的特点,给家长造成了一定误会,但发音标准是不会变的。青山区红钢城小学语文教师胡思晶说,“o”是一个单韵母,如果读成“窝”,实际上是在“o”前面加了声母“w”,是不正确的。“o”的标准发音就是“嘴张圆、口型不变”,读成“窝”只是大人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
参考资料拼音文字离不开字母 字母于四千年前产生在西奈半岛.人民网.2025-11-15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5-11-17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5-11-17
汉语拼音“o”读“窝”还是“凹”?权威回复让家长意外…….今日头条.202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