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笛

口笛(英文名:嘴巴 flute)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于1971年受景颇族横吹乐器“吐刃”的启发,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作而成的乐器。

口笛于1973年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的曲子名为《云雀》。后来,俞逊发又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益良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1974年作曲家白诚仁特意为口笛创作了曲子《苗岭的早晨》。口笛的材料一般是竹子,并且必须细而短。该乐器主要有两孔口笛、五孔口笛、七孔口笛、音阶口笛和丁笛几种。

口笛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强。在民族乐队中,常用它来演奏华彩乐段,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此外还能参加西洋管弦乐队合奏。吹口笛时,嘴唇对准吹孔,角度接近水平,风门要小,唇肌要收紧,气流应细而急。运气也有特殊的要求,在整个吹奏过程中,腹部要紧收、不能松弛。

历史发展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蹊、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萧衍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笛也。”的记载。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刘彻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隋朝,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天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平城京正仓院中,珍藏着中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与元朝后期笛子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为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曲笛

20世纪70年代初,笛子演奏家俞逊发景颇族横吹乐器吐刃的启发,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口笛。该乐器能吹(d1~d2)一个完整的八度音阶,1973年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的曲子名《云雀》。后来,俞逊发又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益良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1974年作曲家白诚仁特意为口笛创作了曲子《苗岭的早晨》。

构造与种类

构造

口笛构造简单,制作简便,多使用黄枯竹或小水竹制作,也可使用长茎竹、凤眼竹、紫竹或其他材料制作,以杆身圆直、竹质坚硬的为佳。取一段短而细的喉管,体空,右端为第一孔,左端为第二孔,左、右端内径分别为10.5和11毫米,在距左、右端分别为23和25毫米处开一吹孔,即制成两孔口笛。五孔口笛是在靠近两孔口笛吹孔的管壁上再开3个音孔,五孔口笛,管长74毫米,左、右端内径分别为9.5和10毫米,吹孔距左、右端分别为34.5和39.5毫米,第三、四、五孔,开在距吹孔外缘14毫米的一条直线上。吹孔开成椭圆形。长径8毫米,第三、四、五音孔为圆形,直径均为5毫米。

种类

口笛主要有两孔口笛、五孔口笛、七孔口笛、音阶口笛和丁笛几种。

口笛的材料一般是竹子,而且必须细而短,椭圆形的吹孔开在中间形式一般有三种,如果只按两端的自然孔,那就是两孔口笛;若在管壁上开三个孔,就成五孔口笛;开五个孔,那就是七孔口笛。

音阶口笛的形状,大小与传统口笛相差不大,同样也是包括两端开孔形成的左、右拇指孔的笛身、吹孔、指孔。但不同在于把笛身上的左、右食、中指孔距和位置作了改动,从而达到不大改乐器而改进乐器性能的目的。李增光把左、右食指孔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笛身上设置的右中指孔在另一轴线上:吹孔、左食指孔、右食指孔、右中指孔之间的排列间距不相等。吹孔、左食指孔、右食指孔、右中指孔可分别设置在其中心线位于笛身径向圆周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右中指孔设置在右食指孔的偏下方。吹孔设置在左食指孔和右食指孔的上方。吹孔中心线距离左拇指孔端面间距大约为25cm~32cm的地方。左食指孔中心线距离左拇指孔端面间距大约为15cm~20cm的地方。右食指孔中心线距离右拇指孔端面间距大约20cm~25cm的地方。右中指孔中心线距离右拇指孔端面间距大约为15cm~20cm的地方。左食指孔、右食指孔、右中指孔可以是圆孔或是椭圆孔。

丁笛结构类似于中国汉字“丁”字,由管筒与吹嘴两部分垂直衔接而构成(横为管筒,竖为吹嘴)。是古今两种先进形制互动的结晶。是发明人受民族吹管乐器口笛的启发,历经十二年的艰苦探索研制出的具有高、中、低不同音区,具有变径和变位形制的,共56个调的现代民族吹管乐器。

特点

口笛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强。特别适宜表现优美的旋律及活泼热烈的欢快曲调,并能生动形象地模仿百鸟争鸣和人声。在民族乐队中,常用它来演奏华彩乐段,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此外还能参加西洋管弦乐队合奏,是具有独特效果的色彩性乐器。

演奏

演奏口笛时,右、左手拇指控制第一、二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孔,以右手无名指和左手中指顶住笛身抵紧嘴唇,用左手无名指的指背托住笛身。音孔全按时发出最低音,开一孔发出上方纯四度音,开一、二孔为纯八度音,通过两个拇指在音孔上移动发音,一、二孔能分别发出四度以内的一系列音阶。吹口笛时,嘴唇对准吹孔,角度接近水平,风门要小,唇肌要收紧,气流应细而急。运气也有特殊的要求,在整个吹奏过程中,腹部要紧收、不能松弛。同竹笛一样,口笛可以奏出各种嘴上技巧,尤其是演奏滑音比竹笛更为流畅圆滑。G调两孔口笛可奏出由d1~d2的一个八度音;A调五孔口笛可奏出由(g~C2)的11度音,还可用全按笛孔、内转笛身、放松口劲和改变吹气角度等方法吹出d、e、f三个音来,音域由d~C2,近两个八度。通过不同程度地开闭音孔和口劲的配合,还可奏出各音间的升降(半音)音来。

代表曲目

《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白诚仁专为笛子演奏家俞逊发而改编的第一首口笛独奏作品。《苗岭的早晨》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采用了苗族生活素材来进行创作的,取凯里市一带流传的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为创作蓝本,在这首民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的编创,曲调保存了飞歌原有的风格特点,运用转调、节奏变化以及模拟鸟鸣等手法,使乐曲有了较大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很美的苗岭早晨风景画,并且是具有发展脉络的一首“A-B-A”对比明显的曲式结构的声乐作品。并且这首乐曲完美地表现了口笛的音色特点。

《云雀》

云雀》是在小提琴高音E弦上绝无仅有的颤音名曲,表现了山林中云雀争鸣、阳光明丽、风景如画的一幕。在小提琴E弦亮丽清悦透明的音色表现下,高超的颤音绝技一气呵成。所以口笛也以能以高音表现鸟鸣声而闻名。

代表人物

俞逊发1946年出生于上海市。12岁时在上海“红孩子”业余艺术团登台演奏,十六岁在第三届上海音乐之春获笛子组比赛第一名而初露头角。1960年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独奏《欢乐歌》和《喜报》。后向赵松庭求教,经两位大师的精心教诲,加上自己的感悟独创,形成了圆润甜美细腻的演奏风格。俞逊发是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他先后随中国艺术团和中国音乐家小组赴几十个国家访问演出,在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响,他创作改编了二十余首笛子独奏曲,在海外及大陆录制专辑十余张,并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及中国“金唱片奖”等多项大奖,著有二十六万字的《中国竹笛》已于1991年由中国台湾丹青图书出版公司出版。1971年由他研制发明并演奏的“口笛”被外电评论为“魔鬼般的神奇,不可思议”。他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和兼职任教。代表曲目有《秋湖月夜》《琅琊神韵》《收割》《汇流》等。由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国务院为他颁发了终身荣誉津贴。

相似乐器

曲笛

笛子的一种,因为昆曲伴奏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市,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D调、C调或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曲笛的音色浑厚、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中国南方各地,适合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市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

梆笛

笛子的一种,因为秦腔系统的各种戏曲伴奏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地区,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豫剧、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选择

选择笛子,应从笛子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笛子的质量,除取决于笛管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制作水平的高低。选择、购买时,应进行检验:

1.检验笛子的竹质。笛管要求竹质坚实(竹纹老)。竹纹细密。管身直而圆。笛身一般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别不宜过大。笛管厚薄适中。笛管内壁平整光滑。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造型美观大方。这些要求,凭视觉便可以鉴定。

2.检验笛子的音准。方法是按照校音仪器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手风琴电子琴等)对照试吹。主音确定后,再按音程关系,对笛子的全部发音的准确性进行检验。 还可以吹吹各个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净。检验泛音也是检验实音音准的好方法。

3.检验笛子的音量。一般来说,音量大者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鸣大,振动力强。吹奏时手指上有时有一种发麻的感觉。

4.检验笛子的音色。对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圆、亮,这一方面取决于笛子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与贴膜技术、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关系。

5.检验笛子的灵敏度。一般来讲,以气到音出、发音不迟钝为好,反应越快越好。

6.初学者应选调性。一般来说,初学者以选用中音笛类,E调或F调笛子较为合适。因为这类笛子音高适中较易吹奏,演奏也常用到。如果有条件,想多选几支笛子,那么,除E调和F调中笛外,还可再选一支D调曲笛和一支G调梆笛,这两个调子的笛子也常用到。

保养

1.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汤辣椒的纯红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体变红,永不生虫破裂),便可使用。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乙醇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许水份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2.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平日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3.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这样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4.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胆”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5.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这时就需要洗涤。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洗时要注意,水温不可太热太冷。一般将手浸入在水中不冷不热为适。因水太冷,脏东西洗不干净;水太烫,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又猛一干,对笛子不好,竹质易变,易破裂。另外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太坚实),浸水(洗洁精、香皂等)擦洗。但不可用洗衣粉和肥皂,因它们刺激性大,易破坏竹质内壁。

6.有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参考资料

..2025-07-23

..2025-07-23

..2025-07-23

民乐团 | 走进民乐 · 口笛.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2025-07-23

..2025-07-23

..2025-07-23

缅怀俞逊发先生《遥知是夜檀溪上 月照千峰为一人》.华音网.2025-07-24

..2025-07-23

..2025-07-24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