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叶,属于大戟科植物滇橄榄Phyllanthus emblica Linn.的叶子。
形态特征
油柑叶所属的余甘子是一种乔木,高度可达23米,胸径最大可达50厘米。树皮颜色浅褐色,树枝上有纵向细条纹并覆盖着黄褐色短柔毛。叶片质地多样,可能是纸质至革质,形状为线状长圆形,长度范围在8-20毫米之间,宽度在2-6毫米之间。叶片顶部可能呈现截平、钝圆或带有锐尖头或微凹的情况,底部则呈现出浅心形且稍微偏斜。叶片上表面为绿色,下表面为浅绿色,干燥后可能会变成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微反卷。侧脉数量每边在4-7条之间。叶柄长度约为0.3-0.7毫米,托叶呈三角形,长度约在0.8-1.5毫米之间,颜色为褐红色,边缘有睫毛。余甘子的花朵通常以腋生的聚伞花序形式出现,包括多朵雄性花和一朵雌性花或者全部都是雄性花。雄性花的花梗长度在1-2.5毫米之间,萼片为膜质,黄色,形状为长倒卵形或匙形,大小相近,长度在1.2-2.5毫米之间,宽度在0.5-1毫米之间,顶端钝或圆,边缘可以是全缘或有浅齿。雄蕊的数量为3个,花丝合并成柱状,长度在0.3-0.7毫米之间,花药直立,形状为长圆形,长度在0.5-0.9毫米之间,顶端有短尖头,膛室平行,纵向分裂。花粉接近球形,直径大约在17.5-19微米之间,具有4-6个孔沟,内部孔洞多数为长椭圆形。花盘腺体为6个,近似三角形。雌性花的花梗长度约为0.5毫米,萼片为长圆形或匙形,长度在1.6-2.5毫米之间,宽度在0.7-1.3毫米之间,顶端钝或圆,比雄性花的萼片更厚实,边缘为膜质,有时会有浅齿。花盘呈杯状,包裹住子房的一半以上,边缘撕裂。子房为卵圆形,长度约为1.5毫米,分为3个房间,花柱为3个,长度在2.5-4毫米之间,基部结合在一起,顶端再次分成两瓣。蒴果形态类似核果,呈圆球形,直径在1-1.3厘米之间,外果皮为肉质,颜色可能是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则是硬壳质。种子的颜色略带红色,尺寸为5-6毫米长,2-3毫米宽。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至6月,果实成熟期则是在7月至9月。
分布及栖息地
油柑叶广泛分布在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以及云南省。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海拔300-1200米的区域,常见于疏林下的山坡向阳地带。
栽培
油柑叶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扦插繁殖和嫁接繁殖两种。扦插繁殖一般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在春季或夏季剪取一年生的嫩枝作为插穗,插入土中深度约为插穗长度的三分之一,保持土壤湿润,约一个月左右即可生根发芽。嫁接繁殖则选用两年生以上的健壮植株作为砧木,采用切接或劈接的方式进行嫁接,嫁接后及时浇水保湿,约两周左右即可愈合。
收获与保存
油柑叶的收获时间一般在夏秋季节,当枝叶茂盛时进行采摘。新鲜的油柑叶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晾晒干燥后储存备用。
药理作用
油柑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黄酮、三萜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对一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化学成分
油柑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等多种化学成分。
功效主治
油柑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犬口炎、疔疮、湿疹、皮炎、水肿、高血压、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症状。
配方举例
1. 治疗湿疹、疮疡、皮炎:将余甘子叶研磨成粉末,加入油脂搅拌均匀后涂抹于患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2. 治疗高血压:取新鲜的余甘子叶适量,用水煮沸后代替茶叶饮用,可添加适量冰糖调味。(出自《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
油柑叶的内服用法为煎汤,建议每次使用15-30克。外用时,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适量使用,可通过捣碎敷贴或煎水清洗等方式使用。
参考文献
1. 《岭南采药录》记载:“患疳疔毒,煎水洗。”
2. 《广西本草选编》提到:“解郁定痛,清湿热。”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油柑叶.中医世家.2024-10-22
油柑叶.医学百科.2024-10-22
油柑叶 的功效与作用和药用价值介绍.中药360.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