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生于中国湖南岳阳,1989—1991年进修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北京油画学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省美展,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中外文化交流展并有作品获奖。近年来主要从事江南水乡创作,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画廊、美术馆和友人收藏。现任北京乾元艺术机构秘书长。
人物生平
于达是一个认同自己生存背景的画家。他痴迷于自己所感受到的美,也眷恋产生这种美的地域。这是一种承接。对于形成其个性的每一种渊源,他都不忘怀;他相信事物是汇聚,他知道他来自哪里,因此对每一部分都心存感激。这其实是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完善自身的不二法门:从普遍还原个性,又由个性走向普遍。在物我之间出入无碍,观照一个更圆满的世界。
但在当代中国绘画界,尤其是讲求否决个性渊源的油画领域,弃承接关系几乎成了投身艺术的入门证。于是,于达的这种朴素的态度反而显得超群拔俗,清澈嘹亮,一如他笔下的江南。
江南,所谓“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是过去。但在洗尽铅华之后,江南的风物与人情之美,非但依然有传统形式的存在,且因时代变革的反差,更显得纯净、悦目。说它是历史的沉积也好,自然的天造地设也好,它的美却是活泼的现在。只是很少有人将它当作活水源头。
于达有中国传统艺术家的见解与品位,这或许是他发现江南的前提。但无论是他的作品所呈现的凝练、蕴藉的审美特征,还是他游弋于江南胜地的人生经历,都表明,江南以水为原点的灵秀气质,正好契合了他性情的培育与人生历程。于达出生于湖南岳阳,也是人文荟萃之地,他成长于洞庭潇湘,奋发于珠江罗湖,但都游走于江南,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滋润万物,可以使上致下,更有泯没一切的反作用力。水是充满了矛盾的统一。有这样一位永恒的导师相伴,于达是幸运的。水,在于达的人生中无疑发生过深刻的作用和影响。他向水而悟所得的人生智慧,经由作品所传达的或许只是点滴而已——艺术家的困难和优势同在于此,但已足以启迪人心,焕发睿智,这正是水赋予于达的使命,也是于达对江南的最好回报。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江南水乡丰厚多彩的审美资源,可以唤起多种多样的创作冲动,但于达能够自如地触及到水乡品格的各个层面,既可轻盈明丽、又见沉雄悲怆,这就不仅仅是外因能诱发那么简单了。应当说,于达是以他自己对人生乃至生命的领悟,选择了江南。
于达的水乡作品所表达的情愫是极为丰富的,但同时呈现出陈陈相因,由表入里的演化轨迹,脉络很清晰。这说明于达具备了一个艺术家以绘画进行思考的能力。而在递进过程中,他所发扬的江南神韵,始终蕴含着一种淡泊、恬静的襟怀,二者相映成趣。这就属于身心合一的奇妙境界了。由此,于达的江南水乡也就成了他人生态度的写照,能在气质和修养上与他表现的对象达成同构,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在开始介入水乡题材时,于达便是一位生活情趣的发现者。画舸摇烟水满塘,柳丝轻软小桃香。从《摇橹女》系列中,那些平实的、美妙的、令人怦然心动的姿态,与水天云树浑然一体,但却是一切的中心。于达交给读者的,除了一双眼睛,还是一桩公案。最平常不过的动作控制了宇宙,这是可能的吗?是的。产生在日常的劳作中的美,居然引发了空灵。
艺术的一个标准就是产生惊讶。无论其动因如何,于达显然是一个能够产生惊讶的画家。
接下来,他越过了对于江南的一般认识——那个柔美、纤弱,温顺的江南,往往指示出江南的刚毅、凛冽与拒绝。其根源还在于水——这个互相排斥的属性的复合体。当阴柔的一面被过多地张扬而终于成为错觉,那么探求阳刚的一面来拨乱反正,正是艺术家的责任。于达对于江南品格的表达,虽然形态有异,但多出于对水的感悟。他以此来亲身印证江南的千姿百态、古道情长;更由水的性情,投射出深的人生智慧。这种反省与观照,在于达作品中表现最多。这其实是很自然的,水之大,无以为喻也。在当今画坛,于达就是这样一位虔诚的水的诗人。
江水磨铜镜面寒。在《黄金水道》、《波光倒影》、《五月乡情》、《悠悠岁月》等一系列作品中,于达寄情融理,通过江南特有的风物,尽情挥洒他对江南文化的独特体认。他笔下的波光水影,总是凛冽、劲捷,如剑出鞘,透出一种刚性美。其他如烟桥石树,都凝结着睿智,是他生命经验的吉光片羽。读于达的作品,始觉古朴静谧,继而轻灵飘逸,颇有涤荡尘俗之感。江上团团帖寒玉,月波春水入门流,仅其幽远超凡的意境,便足以使心灵得到净化与飞升。
于达的另一类作品是表达伤逝情怀的。《忆江南》、《忆》、《梦乡》等系列作品,引领人走入情感的幻境。岁月沧桑、白驹过隙的恍惚之余,顿生韶华易逝,今夕何夕的慨叹。在那里,落雁沉鱼,流水人家,都仿佛在低回沉吟,诉说着江南的千古幽情。这一类作品,可以说是思想中的事物和实际中的事物之完美结合,堪为逸品。
但总体而言,于达的江南水乡还是明亮、悠扬的,是从饱含敬畏与感激的灵魂中蓬勃而出的,即使是忧伤也充满着喜悦。因为无论江南之于于达,还是于达心中的江南,是真知而非虚幻。此外,一个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的语言。于达的绘画语言朴素、自然、纯正,他有意识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情境去处理油画,画面氛围均衡、完整,画面元素调度有致,秩序井然。创造了一种适宜表达事物精神因素的技巧。于达不是一个简单风景画家,他是提升了这一画种使之具备中国色彩的画家之一。
对于江南,郑愁予的诗是无奈的:
嗒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
但画家于达则不然,他是自得的,他是归人。
个人作品
1992年《青石板,童年》参加湖南省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3年《窗外的世界》参加长江沿线三省六市美展获三等奖;《青石板,童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全国石化第二届美展获铜奖;《童年的梦》参加中国油画作品展。
1994年《织女》参加全国第八届美展。
1995年《山野》参加全国第十次新人新作展。
2002年参加中委文化交流展。
2003年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展。
2004年《悠悠岁月》参加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获金奖。
2009年《远去的记忆》 、 《梦乡》参加国家画院美术作品联展;《雾乡》 、 《双桥秋色》参加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湖南省优秀作品展;在海外文摘刊物上发表于达当代水乡作品。
2010年参加乾元艺术家联展;参加新世纪中国艺术十年书画名家邀请展;在《艺术主流》发表于达当代水乡集;出版《当代艺术家工作室》书刊。
2011年水乡作品参加《城市图景》中国当代优秀青年油画艺术展;水乡作品参加建党九十周年绘画展;水乡作品参加台北宝胜画廊联展。
2012年参加广州市写实油画名家邀请展;参加苏州市中国写实油画邀请展;水乡作品参加台北市新艺博会;参加湖南省首届青年油画展,《伙伴》获一等奖;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主办湖南历史题材展获铜奖。
2013年“融合与前瞻”油画精品展,《伙伴》获一等奖;山西日报专版连载“于达江南水乡”作品四期。
2014年作品《无声岁月——母亲》参加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湖南优秀作品展。
江南风景油画的意境
江南文化在一些文化研究学者那里被学术地叫做“审美-诗性”文化,同时也常常把它名至实归地称为“鱼稻文化”——审美-诗性文化的源头终究离不开其特有的物质或物产,而这些,当然首先应归结为江南特色的自然地理或地域气候的造化。
从“鱼稻文化”这一概念及其相关内涵来看,它确实已在许多以江南乡土田园为对象的风景画与风俗画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如果就其所涉地域气候(如冷热寒暖温湿)与天气(如阴晴雨雪雾风)来说,则首推就是风景画——它既有人物出现,也有以纯自然或外部景观为表现对象,景物所处的气候与天气状况,就不能不是作品重要与主要的观照元素。事实上,对气候与天气的关注与描绘,一直是构成风景画表达其审美-诗性特色即抒情特色的最富表现力的元素。
油画家于达的作品多是纯风景画,他在《黄金水道》、《秋韵》中首要把握的正是景物所处地域气候与天气的特色或变化。画面中雨水充足,画面同时也告诉我们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于达油画作品中的《黄金水道》、《秋韵》、《与梦乡》、《忆江南》我们所见的恰恰是翌日雨后天气,并似乎还感觉有湿润的潮气。而“雨”作为江南天候的惠顾也是江南人家的期盼,它还巧妙地通过画面正中伸向远方,借助小河曲径通幽的延伸,由之而引导到一片衬托在天空里的远树林,作品有效地表达出透视空间的纵深感,赢得了相当写实的空间关系。这里,恰恰是对江南小河的描绘,使作者所选择的“曲径通幽的延伸”图式——田园风景画最经典的图式。使我们看到了天空与云朵和雾气,换言之,曲径通幽的小河具有镜像的功能——天空与云朵和雾气在画中实际占据的空间,却有幸在水面诸多里又被映照出来——本是一体而分别于天壤的云与水,好像在此相望与相思……
画家在这里的描述作为审美解读的体验好像也来了诗性,实际上它还是来自于画面的客观景物,这说明了画家在艺术创造中诉诸作品内涵意蕴的深度与丰富;而风景画固有甚至独有的抒情诗般的审美-诗性价值,也在此获得了有力的验证。
这些年画家于达游走于江南,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滋润万物,可以使上致下,更有泯没一切的反作用力。水是充满了矛盾的统一。水,在画家于达的人生中无疑发生过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向水而悟所得的人生智慧,经由作品所传达的或许只是点滴而已——艺术家的困难和优势同在于此,但已足以启迪人心,焕发睿智,这正是水赋予他的使命,他的作品也是对江南的最好回报,也是田园抒情诗。
水乡的守望者
近年,当代著名油画家于达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江南风土人情的油画作品,他以严谨、细腻的写实手法,轻快、素雅的色彩调子,柔和、抒情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他对江南水乡的眷恋之情,亦反映了油画家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观点。
业内的油画家对于达的江南水乡题材油画赞不绝口,称他是“水乡守望者”:“几缕阳光,松松地洒落。青瓦编第一重网,白墙织第二重网,空气被滤得清净,方才穿过桥洞,凝成一份透明和庄重,注入小河的水中。小河也变得凝重,那涟漪带着绸一般的纹,迟缓缓地荡开。倒影中的水乡总在梦中。有时,从桥洞的后边传来零碎短促的桨声,桨声未到,绸质的水面已经剥开层层波粼……这是如梦的水乡,是著名油画家于达笔下令我们熟悉的水乡。”
于达认为,一个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表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生作品虽然大多取材于他所熟悉的南方小镇,写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凡人小事,但是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丰富的人性。于达认为,他就是想通过江南水乡特定的地域风貌、风土习俗、历史传统,以油画方式来表现中国人特有的情感。江南水乡已经成为于达画作特有的符号。
于达油画中的水乡像梦。这一富于诗意的水乡也正在远去。传统的江南水乡,依水而居,依水而市,创造了一种与小河水巷相谐的建筑尺度和人居风味。当时的交通工具是船,船道是河,是水网,水畔的栖居既有家园的乐处,又有水泊天涯的乡愁。于达的水乡油画正是抓住了水乡的这种浓浓的风味,让这树这屋罩在有厚度的光中,如雾如梦,而让水来显发生机生趣,这是水乡特有的诗意。随着现代道路交通的发展,新的生活形态彻底地改造了人们的习俗,水乡的拱桥、廊街、青石板道,离人越来越远。
更重要的是水乡曾有的那种尺度关系、水陆关系、节令关系和梦一般的宁静被完全改变,像遥远的记忆留在人们对于大道大楼的瞬息回望之中。今天确有一些江南水乡成功保护的例子,但在那里,水乡也越来越像一个散了戏的舞台,离水乡真实的生活、离活的水乡的诗意越来越远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达对水乡的描绘显出了人文守望的意味,显出了绘画深处那历史的道白。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只有站在于达的水乡绘画面前,揣度水乡的真生活,回味那消逝的水乡诗意。
于达的油画艺术在国内外享誉很高,他的众多作品曾多次获奖。他的作品被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单位及个人收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