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叶忍冬(拉丁学名:Lonicera oblata),为忍冬科忍冬属落叶灌木,因其叶片形似丁香而得名。其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省、北京,多生长在海拔800米至2000米的陡峭悬崖或多石山坡上,受地形、气候等多重因素制约,种群难以扩散和迁移。
丁香叶忍冬高达2米。叶厚纸质,三角状宽卵形至菱状宽卵形,顶端短凸尖而钝头或钝形,基部宽楔形至截形,长与宽均2.5~5.3厘米。总花梗出自当年小枝的叶腋。果实红色,圆形,直径约6毫米。花期为5月至6月,果期在7月。野生状态下的丁香叶忍冬繁殖方式为根状茎萌蘖繁殖。丁香叶忍冬既可制作“大黄袍”茶叶,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同时具有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丁香叶忍冬因其特殊的适应能力可在石山上生长,因此可种植于假山之类的观赏景观中。
2021年9月7日,丁香叶忍冬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命名
形态特征
丁香叶忍冬高达2米;幼枝浅褐色,略呈四角形,老枝灰褐色;凡幼枝、芽的外鳞片、叶上面中脉和叶下面、叶柄、总花梗及苞片外面均被疏或密的短腺毛。冬芽有2对卵形、顶长尖的外鳞片。叶厚纸质,三角状宽卵形至菱状宽卵形,顶端短凸尖而钝头或钝形,基部宽楔形至截形,长与宽均2.5-5.3厘米;叶柄长1.5-2.5厘米,基部微相连。总花梗出自当年小枝的叶腋,长7-10毫米;苞片钻形,长达萼筒之半或不到;杯状小苞长为萼筒的1/3-2/5,具腺缘毛;花未见;相邻两萼筒分离,无毛,萼檐杯状,齿不明显。果实红色,圆形,直径约6毫米;种子近圆形或卵圆形,长3-4毫米,稍扁平,淡棕褐色。花期为5月至6月,果期在7月。
分布范围
丁香叶忍冬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省、北京。
生长环境
丁香叶忍冬多生长在海拔800米至2000米的陡峭悬崖或多石山坡上,受地形、气候等多重因素制约,种群难以扩散和迁移。
繁殖
野生状态下的丁香叶忍冬繁殖方式为根茎萌蘖繁殖。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21年9月7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物种现状
2024年,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对张家口市蔚县、阳原县、下花园区及邢台市内丘县等全省多地调查中,共发现并记录到丁香叶忍冬野外种群61株,其中,内丘县发现3株、蔚县34株、阳原县20株、下花园区4株。同年,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在门头沟区丁香叶忍冬分布区发现了290株丁香叶忍冬。2025年6月12日,太原植物园和太原市林业和草原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前往阳曲县开展野外植物调查,发现丁香叶忍冬的野生居群。经初步考察,该居群沿山沟呈带状分布共记录个体416余株,其中最大个体株高2.6米,地径13厘米。
濒危原因
丁香叶忍冬繁殖方式繁殖系数低,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弱,是导致丁香叶忍冬濒危的主要原因。
保护措施
2025年5月22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丁香叶忍冬”野生植物保护小区在门头沟区清水镇挂牌。这是北京市第二个正式设立的野生植物保护小区,占地约100亩。该小区通过围栏管护、科研监测、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构建“原地保护+科研探索+社会参与”的全链条严格保护模式,为丁香叶忍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2022年,该物种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
主要价值
丁香叶忍冬因其特殊的适应能力可在石山上生长,因此可种植于假山之类的观赏景观中。其既可制作“大黄袍”茶叶,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
物种对比
丁香叶忍冬与丁香属植物相类似的叶片和很长而基部相连的叶柄,在属内显得非常突出。从其连合成杯状的小苞片来看,它可能同倒卵叶忍冬有关联,但倒卵叶忍冬的相邻两萼筒连合至中部,与本种明显不同。
参考资料丁香叶忍冬.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7-04
Lonicera oblata K.S.Hao ex P.S.Hsu & H.J.Wang, 1979.GBIF.2025-07-05
太原植物园科研团队在我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全国最大的丁香叶忍冬野生居群.太原市园林局.2025-07-04
Lonicera oblata.植物智.2025-07-04
阳曲县发现全国最大丁香叶忍冬野生居群.山西晚报.2025-07-04
河北发现61株丁香叶忍冬野外种群.今日头条.2025-07-08
生态持续向好 我国极危植物丁香叶忍冬最大实生群落现身北京.北京市绿化局.2025-07-04
山西首次!五台山发现 极危物种丁香叶忍冬.科学导报.2025-07-04
北京第二个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挂牌.今日头条.2025-07-0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2-06
丁香叶忍冬.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2025-07-08
倒卵叶忍冬.植物智.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