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

《论摄影》(英文名:On Photography),是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所创作的一本摄影艺术理论专著。该书首次出版于1977年,曾引起广泛的讨论,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论摄影》一书主要探讨摄影与知识、权力、历史、消费、伦理、阐释等的关系,将摄影视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从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不同视角阐释摄影的本质和影响,最终对摄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论摄影》曾于1977年获得美国图书批评界奖。

成书背景

苏珊·桑塔格之前,本雅明首先对机械科技复制图像和影像消费的批判思考:巴特以符号学概念分析照片的多重意涵,并论述照片创造的各种神话效果:德波则描述人类的真实经验,如何沦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影像、再现与景观。约略在桑塔格书写摄影的同时,伯杰论及摄影与艺术的关系,瑟库拉讨论照片作为档案所操作的社会控制,而傅科则以对圆形敞视监狱的研究,提出视觉监控与权力来源的理论。而苏珊·桑塔格在这一摄影批评的讨论背景下,结合前人的观点,创作出了《论摄影》一书。

内容简介

《论摄影》一书主要探讨摄影与知识、权力、历史、消费、伦理、阐释等的关系,将摄影视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从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不同视角阐释摄影的本质和影响,最终对摄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以摄影的眼光解读世界,但书中却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在广泛意义上,它只是一部经典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著作,它主要深入探讨了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等。

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不断转义的行文风格,决定了桑塔格不可能成为某种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此外,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还涉及到人们在拍摄和观看照片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问题,照片在唤起人的欲望和道德情感的不同方式问题,以及时间在摄影作品中之于道德内容和审美意味的关系问题等。

目录

参考资料:

出版历史

《论摄影》初版发行于1977年,曾引起广泛的讨论,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作品思想

桑塔格在《柏拉图的洞穴》这一章开篇就提出了人类社会一个极关键的转折点:“据记录这项工作开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万事万物都被摄制下来,或者说似乎是被摄制下来。这种吸纳一切的摄影眼光改变了洞穴——我们居住的世界中——限定的关系。"确实,在摄影技术被发明之前,人类如果想要把自己生命中那些自认为可贵的、有价值的瞬间留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人类可以借助绘画艺术,但绘画不仅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真实性和还原性来说,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

再者,人们在看一幅照片和在看一幅画的时候,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某人请一位画家帮他画一幅肖像画,看到画面的时候,他所关注的焦点通常是,这画画得怎么样,色彩怎么样,笔触怎么样,再有就是画得像不像本人啊这样的问题。但如果放在你面前的不是画,而是你自己的照片时,你关注的可就完全不同了。有些人会想,我在照片中比本人显得更成熟些,或是没本人好看;有些人则会想,这动作、表情似乎不太自然;或者又会向别人介绍,这是我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拍的照片,等等。跟绘画不同的是,看到照片时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是:这张照片就是事物本身。只要出现在照片中,我们会先人为主地认为,就有这么个人,或这样的事情真实地存在和发生过。"照片被认为是特定事情发生过了的铁证。即使图片可能有误,但总会给人一种先人为主的印象,即有某种事,或曾有某种事,与图片相印证。"所以,有了摄影技术,人们的怀旧,对过去的某些纪念,都被制作成影像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摄影的本质:摄影使用技术手段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定格了下来,虽然从它本身来看,它只代表了一个虚幻的真实世界(因为真实的世界会因为时间的流逝每一秒钟都会有不同,过去的一刻已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对于人类来说,它却是真实的,至少是曾经真实的。

对桑塔格而言,将“照片世界”与现代性的困惑相关联,是其论述摄影的一个核心。她认为正是照片所构成的世界影像,加剧了离开世界真实情况的步骤,使人们远离有机的生活,脱离历史,放弃行动。然而,在这一切之外,在“一同表现出来的,还有一些别的、令人生疑的欲望”之外,人们在观看照片时,依然没有停止对美好事物的热切追求、对深入事物表象以下进行探索的不倦兴趣、对世界进行挽救与颂扬的强烈渴望。

作品获奖

相关评价

在《论摄影》一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她论及许多涉及摄影与良知、知识与艺术的关系的总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令人震动。”(《时代周刊》 评)

“这是在过去140年中,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华盛顿邮报 评》

“未来,就各种大众媒介中指明对社会作用的探讨,必须以桑塔格的《论摄影》为关键著作而加以引证。这些文章使我们一窥如此的情景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系统依赖于照相机的使用,以致于摄影影像不绝于缕地插入到经验与现实之中。”(《新社会》约翰・贝尔格 评)

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相关事件

在2025年上映的影片《南京照相馆》中,初到南京的伊藤(原岛大地 饰)被要求记录下子弹穿过中国人胸膛的瞬间,子弹上膛、胶片上卷;扣下扳机、按下快门,面对血泪,面对生命如草芥般消逝,伊藤一次次举起相机,脸上浮现诡异的微笑。针对电影中的这类残酷剧情,南方网在7月26日发表影评文章,在其中引用了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的原文:“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

参考资料

On Photography.豆瓣读书.2025-07-29

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豆瓣读书.2025-07-29

以摄影眼光解读世界:论摄影.光明网.2025-07-29

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豆瓣读书.2025-07-29

论摄影(唐山(正港)).豆瓣读书.2025-07-29

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豆瓣读书.2025-07-29

南方网评:《南京照相馆》:照片上的证词,每一帧都是历史.南方网.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