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松鼠(拉丁学名:Sciurus carolinensis),又名东部灰松鼠,是松鼠科松鼠属的一种树栖型松鼠。其原产于美国东部,后被引入美国西部各州、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偏好栖息在林下植被丰富的成熟连片林地。
灰松鼠是中型松鼠,体型和体色无雌雄二态性。体重338-750克,体长380-525毫米,尾长150-250毫米,成年个体共有22颗牙齿。背部毛色从斑驳深灰色到浅灰色不等,可能带有肉桂色调;耳朵呈浅灰色至白色,尾巴为白色至浅灰色,腹部为灰色至棕黄色。黑化个体在分布区北部较为常见,白化病个体在所有区域均罕见。灰松鼠是杂食性动物,以植物的果实、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鸟卵、草本植物和真菌等。雌性怀孕后单独筑巢,哺乳期雌性攻击性强,其他个体会主动回避。 灰松鼠妊娠期约45天,幼崽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出生,平均窝仔数为3只。野生灰松鼠的最长寿命为12.5年,圈养个体平均寿命23.5年。
灰松鼠引种进入欧洲的英国和意大利后,竞争排斥本地物种红松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危害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2018年,灰松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灰松鼠是中型树栖松鼠,体型和体色无雌雄二态性。背部毛色从斑驳深灰色到浅灰色不等,可能带有肉桂色调;耳朵呈浅灰色至白色,尾巴为白色至浅灰色,腹部为灰色至棕黄色。黑化个体在分布区北部较为常见,白化病个体在所有区域均罕见。
成年个体共有22颗牙齿,齿式为:门齿(1/1)、犬齿(0/0)、前臼齿(2/1)、臼齿(3/3)。体长380-525毫米,尾长150-250毫米,耳长25-33毫米,后足长54-76毫米,体重范围338-750克,平均体重540.33克,基础代谢率平均为2.062瓦。
分布范围
灰松鼠原产于美国东部,西至密西西比河以西附近区域,北抵加拿大。该物种已被引入美国西部各州、加拿大部分原无分布区域,以及意大利、苏格兰、英格兰和爱尔兰。
栖息环境
灰松鼠有两种栖息场所:永久性树洞巢穴,以及搭建在离地9-13.7米树枝分叉处的枝叶巢。雌性怀孕后单独筑巢,哺乳期雌性攻击性极强,其他个体会主动回避。
灰松鼠偏好面积超过40公顷、林下植被多样的成熟连续林地。在有橡树(Quercus)、核桃树(胡桃属)等能结出可越冬储存果实的树木的森林中,其种群密度最高。
生活习性
节律
灰松鼠通常独居,除非雌性带着幼崽。它们是昼行性动物,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能活动,但通常在清晨和午后较活跃。夏季活动范围通常更大,且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哺乳期雌性的活动范围可能缩减50%,每日会按固定顺序利用活动区域。
筑巢
灰松鼠在树枝上搭建球形的巢(叫“巢球”)休息,这些巢通常有足球大小,由树枝、碎树皮、树叶以及绳子、纸、破布等其他软材料构成,内部厚衬干草、青苔和毛皮,隔热性很好。
觅食
松鼠也会花大量时间在地面觅食。灰松鼠也会利用树洞,并用树叶和其他软质杂物铺垫。树松鼠不冬眠,但在寒冷天气里,它们会待在巢中,每隔几天才会外出觅食。
灰松鼠主要以24种以上橡树、10种以上野核桃、美国山核桃、核桃、水青冈的果实、花朵和芽为食,也取食槭属、桑树、朴树等多种树木的果实、种子、球茎或花朵,以及裸子植物的种子和柔荑花序、草本植物、真菌。冬季会取食玉蜀黍属、小麦等农作物,夏季捕食昆虫(对幼崽尤为重要)。
灰松鼠存在同类相食现象,也会食用骨头、鸟卵、早成雏和蛙类。冬季采用分散贮藏的方式储存食物,通过记忆和嗅觉找回缓存的食物。
通讯与感知
东部灰松鼠通过多种叫声和肢体姿态(如摇尾)交流,嗅觉敏锐,可通过气味判断邻居的压力水平、繁殖状态等信息。受到威胁时,松鼠会将身体紧贴在远离威胁的树干一侧,保持完全静止,直到安全为止。警报叫声是急促的“kuk-kuk-kuk”声。
天敌
天敌包括美洲水貂、鼬类、赤狐、短尾猫、灰狼、郊狼、猞猁,以及红尾𫛭等猛禽。遇天敌时会发出警报声提醒同伴,其出色的树栖敏捷性可降低被捕食风险。
生长繁殖
繁殖
灰松鼠妊娠期约45天。幼崽主要在两个时期出生:春季(8-11月)和夏季(12-2月)。灰松鼠的平均窝仔数为3只。幼崽出生时裸露且失明,约4周大时睁眼。约2周后开始长毛,幼崽会在巢中待到5-6周大。约7周大时开始断奶,10周大时断奶完成。约9个月时达到成年体型。雌性每年可产2窝。
雄性会相互竞争与雌性的交配权,雌性也可能与多只雄性交配。雄性在雌性发情前5天开始追随,最远可从500米外赶来。雌性发情时女性外生殖器会红肿呈粉红色,该状态通常持续不到8小时;未成熟和非发情期雌性的阴道处于闭合状态。交配时长不足30秒,射精后会形成凝胶状白色阴道栓,阻止后续精子进入。
繁殖期为12-2月和5-6月,纬度较高的北部地区繁殖期会稍晚。妊娠期44天,多数雌性在1.25岁时开始繁殖,最早可在5.5月龄产仔,部分雌性每年可产两窝,繁殖年限超过8年。雄性通常11月龄性成熟,但若与优势成年雄性共处,性成熟可能延迟两年。雄性睾丸非活跃期重1克,活跃期重6-7克,每年经历两次睾丸再生与退化周期。
每窝产仔2-4只(最多可达8只),每年晚冬和仲夏各产一窝。新生幼崽除触须外全身裸露,体重13-18克,属于晚成雏;7周龄开始断奶,10周龄断奶完成,此时褪去幼毛,9月龄达到成年个体的体型和体重。
寿命
野生灰松鼠的最长寿命为12.5年,圈养雌性个体寿命可超过20年,圈养个体平均寿命23.5年。
主要价值
生态作用
灰松鼠是其栖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捕食者,以种子和其他动物为食。它们储存种子的行为有助于树木种子的传播,食用块菌时还可能帮助扩散块菌的真菌孢子。
灰松鼠自身也是猎物,同时是真蜱目、跳蚤、虱子、蛔虫病等寄生昆虫的宿主。作为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且常见的成员,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多重作用。
经济价值
灰松鼠曾是和殖民者的食物,至今仍有部分人群食用。在等地区具有经济价值,每年捕猎量达250万只,经济影响达1250万美元,对自然观察者而言,其价值仅次于鸟类。
物种现状
灰松鼠被引入英国和欧洲。在英国和意大利北部,因被灰松鼠排挤,本土红松鼠被列为近危物种。在南非被视为入侵外来物种,但目前灰松鼠并未造成严重问题,因其分布局限于商业种植园和城市花园。开普敦政府大道两旁的橡树上的灰松鼠是主要旅游景点,白天几乎每分钟都有人在拍摄它们。
2018年,灰松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
危害与应对
灰松鼠引种进入欧洲的英国和意大利后,竞争排斥本地物种红松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危害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在英国,北美,灰松鼠被认为是极具破坏性的害兽,其负面影响仅次于褐家鼠(家鼠属 norvegicus),会危害农作物和家庭环境。
截至2014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具有侵略性的北美灰色大松鼠在整个爱尔兰地区恃强凌弱,使得当地红松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但是,一项新研究发现,红松鼠(欧亚红松鼠,如图所示)已经争取到了一个似乎不太可能的同盟者:它的天然捕食者——松貂。
2007年的一次生态调查,科学家才获得这些发现。调查结果显示,在该岛上,北美灰色大松鼠数量出现意想不到的下降,而松貂数量相应上升。后者是一种大小如猫、以松鼠为食的食肉动物。
研究人员分别收集了生活范围内有灰松鼠和没有灰松鼠的松貂排泄物及毛发样本。在两种物种出现重合的地方,所得结果非常不同,于是研究人员用经过特殊训练的狗在灰松鼠聚居地模拟松貂的叫声。实验结果表明,在松貂数量众多的地方,红松鼠与它们的天敌一起繁荣发展。相关研究结果将发表于下个月出版的《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期刊上。排泄物调查显示,松貂不仅会在“食谱”里增加灰松鼠,而且它们会尽情享用这种入侵者——通常对灰松鼠的食用量是对红松鼠食用量的8倍。
科学家相信,红松鼠已经获得了防御捕食者的技能,例如更好的爬树技能。由于它们与松貂共同进化,因此红松鼠在与灰松鼠的非本土竞争中占上风。(1911年灰松鼠首次来到爱尔兰,当时12只灰松鼠逃逸到野外)另外,由于栖息地保护和反捕猎法律的出台,爱尔兰松貂的数量持续恢复,而红松鼠复苏也不再是想法。
2019年12月,报道近年来,英国灰松鼠的数量疯狂增长,给本土的树木生存带来了很大威胁。有专家指出,如果别的办法行不通,那就得把这些灰松鼠吃掉以缓解其数量的增长。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林业委员会、称,英国国内的灰松鼠正在大规模的“杀死”树木,当地民众应该考虑将它们吃掉。该委员会主席哈里(Harry Studholme)说,“这些灰松鼠会一圈圈剥掉树皮,破坏树木的生长环境,使它们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
哈里还补充说,种树对遏制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灰松鼠,阔叶林几乎不能在当地生存”。而英国目前引入了捕食灰松鼠的松貂以期减少其数量,但如果这个办法行不通,就得把它们送上餐桌了。作为入侵物种,最初来自北美的灰松鼠不仅让树木不好过,还威胁欧亚红松鼠的生存。报道称,灰松鼠身上携带某种病毒,它们自身具有免疫能力,但红松鼠对这种病毒却是致命的,英国曾有14万红松鼠因染上这种病毒死亡,面临灭绝危机。如今,英国全境有至少500万只灰松鼠,只有15万只左右的红松鼠。英国有多个餐厅都推出了松鼠肉菜肴,他们主要选取的就是灰松鼠健壮厚实的大腿肉,用烤,炒,或是做肉丸的方式供客人们品尝。
参考资料灰松鼠.inaturalist.org.2025-11-11
Sciurus_carolinensis.animaldiversity.org.2025-11-06
species.iucnredlist.org.2025-11-11
sciurus_carolinensis.biodiversityexplorer.info.2025-11-06
红松鼠“笼络”捕食者共同抵御灰松鼠.科学网.2025-11-11
灰松鼠泛滥威胁树木生长 英国专家出招:把它们吃掉.环球国际.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