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汉

徐宗汉(1876年—1944年3月8日),原名佩萱,又名黄宗汉,广东香山北岭村(今属珠海市)人,出生于上海市。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女权活动家、中国贫儿教育的开创者。

徐宗汉18岁时,嫁于广州巨富李庆春的儿子李晋一。1907年,李晋一病逝,她到南洋执教,并加入同盟会,后回到广州市,在珠江南岸的溪峡(现海珠区南华中路溪峡街),开了一家守真褶裱画店,作为同盟会的秘密联络站(同盟会溪峡分机关)。在此前后,她改名徐宗汉,正式投身民主革命运动。1911年4月,徐宗汉参与筹划黄花岗起义,之后与黄兴结为夫妻。1927年,北伐军攻占南京后,徐宗汉接办了南京贫儿教养院。1938年初,徐宗汉带领部分贫儿到泰国,一面为贫儿募捐,一面宣传抗日救国,呼吁侨胞支持抗战事业。1944年3月8日,67岁的徐宗汉因病逝世于重庆。

徐宗汉是中国国民党中的左派人士,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被称为“香山女侠”。201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徐宗汉被家乡选为“百年最具影响力珠海市女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少时在上海等地读书,接受了西式教育,追求革新、倡导女权。1892年,15岁的徐佩萱陪着二姐徐佩瑶在澳门的一家诊所看病,巧遇孙中山。经过孙中山的点拨,徐佩萱茅塞顿开,回家后剪断了自己的辫子,以表抗争清廷的决心。

1894年,18岁的徐佩萱嫁给了广州市巨富李庆春的儿子李晋一,婚后居广,生有一女一子。期间,徐宗汉与女西医张竹君私交甚笃,对其兴办的医院和女学堂等社会公益事业予以慷慨援助。1901-1902年,在张竹君所设的福音堂里,她经常参加两广志士胡汉民马君武等人的每周聚会,“或议论时政,鼓吹新学”。1907年,李晋一病逝。她独力抚养儿女。后由女医师张竹君介绍,受洗礼基督教,并捐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同盟女杰

1907年,徐宗汉应二姐徐佩瑶之邀,赴南洋执教,同年8月,孙中山委托新加坡华侨陈楚楠、林义顺等在槟榔屿筹建槟城同盟会分会,徐宗汉经常接触同盟会会员,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很快成为核心成员。此后,她参与党务工作,协助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等发展党员,深资得力。不久,孙中山和黄兴到槟榔屿筹款,徐宗汉担任马来语翻译。黄兴听不懂华侨讲的粤语,徐宗汉为其作粤语翻译。孙中山经常听不懂黄兴的湖南话,她又学会湖南话,作孙中山和黄兴之间的同声翻译。1908年秋归国,途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时受港同盟会分会派遣,与高剑父潘达微回粤,组织广州同盟会分会。以守真阁画店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并改名为徐宗汉。期间,先后介绍女医生梁焕真、陈瑞云、罗道膺、杜乐汉等多人加入同盟会,大姐徐慕兰、弟弟徐少秋和徐申伯、侄子李应生和李沛基也在她的介绍下入会。

1909年秋冬,同盟会南方支部筹备广州新军起义。徐宗汉来到香港冯自由家。与孙眉孙中山的哥哥)、杨德初、陈淑子胡汉民夫人)、卢桂屏(冯自由的庶母)、李自屏(冯自由夫人)等、用缝纫机制成青天白日旗百余面,准备在起义时使用。起义前夕,与陈淑子、李自屏携带军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乘船到广州市

1910年1月,徐宗汉奉同盟会南方支部命,与其外甥李应生等在广州高第街宜安里再设秘密机关,与大塘乡李福林部联络策应,配合新军起义。他们相约在新建陆军和革命党人起义时,分头纵火,以乱清军耳目。1910年2月12日,同盟会会员、广东炮兵排长倪映典率广州新军起义,徐宗汉、李应生按计划在宜安里纵火,但很快被清军扑灭。起义失败,倪映典壮烈牺牲,高第街宜安里机关所藏青天白日旗被清廷警署搜出。徐宗汉托女友庄汉翘到警署去领取,警吏传言须物主亲自前往领取。宗汉知道事情暴露,与庄汉翘等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

投身革命

广州起义前夕,同盟会徐宗汉及其侄儿李应生、李沛基和女友庄汉翘、卓国华、卓国兴、黄悲汉等,在香港摆花街同盟会机关里制造炸弹,并将起义需用的枪械弹药秘密运到广州河南的溪峡。她们以溪峡的一间颜料商行为铺面,门外贴上大红对联,假装娶亲办喜事,将武器弹药分别运到小东营各起义点。由徐宗汉扮作主妇,卓国华扮作新娘,两百多名革命志士扮作迎亲的队伍将武器弹药运送到大石街秘密机关。徐慕兰负责组织接应,再由革命党人分运到小东营等广州市各处起义据点,出色地完成了枪械运送任务。黄花岗起义的绝大部分炸药都由徐宗汉领导的革命党机关组装和运送。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晚,广州起义爆发。黄兴右手中弹,脱险后回到溪峡机关,正好遇见徐宗汉,徐宗汉急忙为其裹敷伤口。4月29日,徐宗汉为黄兴改装,与女医师张竹君的陪同下乘哈德安夜轮转移至香港特别行政区。进入雅丽氏医院治疗。徐宗汉以妻子名义在手术单上签字,手术后又尽心照顾。黄兴与徐宗汉两人志同道合,从此成为革命夫妻。

黄兴出院后,为避清军耳目,与徐宗汉、胡汉民移居香港九龙,并在香港组织了“东方暗杀团”。徐宗汉与李沛基等均积极参与其中。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提前爆发并获成功。黄兴宋教仁急电,10月17日,由徐宗汉等陪同离港赴沪,前往武昌指挥革命军战斗。此时沪、宁及沿江口岸尚未光复,难以通行。他们到上海市后,徐宗汉求助在上海开设医院的张竹君。张竹君出面组成开往武汉战地的红十字救伤队,黄兴扮作医疗员,徐宗汉扮成护士,随行的还有宋教仁、陈果夫等。10月28日,到达武汉参加指挥战斗。徐宗汉投入救护伤兵,并协助张竹君在汉阳设立临时医院。11月28日,黄兴即与徐宗汉等离开武昌到上海。随着南京的光复和孙中山的回国,12月31日徐宗汉随黄兴到达南京,参与筹建民国临时政府。

教养贫儿,争取女权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徐宗汉积极参加女界政治活动,为争取妇女权益和谋求妇女的解放而参与政事,受聘担任临时稽勘局名誉审议。“南北和议”后,广东北伐军征战徐州市后回到南京,带回难童200余人,徐宗汉向临时政府进言,应当尽快建立一所机构,将这些难童收养起来。经她奔走呼吁,1912年“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在南京得以创立,徐宗汉负责该院的管理工作。当时贫儿教养院收容了七百多名难童。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徐宗汉被迫放弃贫儿教养院工作,随黄兴离开南京,亡命日本、美国,继续从事民主革命斗争。

1916年7月8日,徐宗汉随黄兴回国抵达上海市。10月31日,黄兴逝世,徐宗汉一度住在沪滨,抚养遗孤。加之,江苏省地区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她也不能回南京贫儿院主持工作。同年,徐宗汉与黄绍兰章太炎夫人汤国黎等在上海创办博文女校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徐宗汉与上海博文女校校长李果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领导上海妇女投身爱国运动。被推为该联合会会长。当成立全国各界联合会的倡议发出时,徐宗汉又热情支持,以上海各界联合会代表的身份,参加全国各界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并任全国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她慷慨解囊,捐资各爱国团体开展工作。“五四”运动后,许多有志青年为追求真理,纷纷赴法国勤工俭学,徐宗汉也尽力资助,促成其行。一年之间,耗尽家财,不得不变卖住屋,生活陷于困境。

1921年,上海市成立了“俄灾赈济会”,徐宗汉担任该会的演讲部主任,到各处去呼吁捐资救济苏联难民。同年10月,陈独秀和李达准备创办《妇女声》杂志,以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徐宗汉表示支持,《妇女声》杂志也得以顺利出版。

1922年2月,李达和王会悟受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委托,与徐宗汉合作创办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学。该校第一批共招收31名女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在“五四”运动鼓舞下向往民主自由的爱国青年,如蒋冰之(丁玲)、王剑虹、王会悟、王一知等。平民女学强调“专为平民女子设立”,其宗旨是培养平民女子掌握知识与技术,以谋求妇女的自立自强和解放。该校除专设的课程外,每周还有两小时的演讲课,由教员轮流讲演,内容与平民女子的切身生活密切相关。徐宗汉不仅为平民女学资助部分经费,还为办学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并真诚地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徐宗汉又去接办她于1912年创建的贫儿教养院,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数百贫苦儿童的温饱与教育问题。她还在安徽创办了一所农场,以作为贫儿劳动的实践场地。1931年,为了筹措贫儿教养院的经费,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远涉重洋,赴美国、墨西哥、巴西、秘鲁等国向华侨募捐。

茆市冲农场

宣城茆市冲农场是辛亥革命先辈徐宗汉女士在南京白下路创办的“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的实验基地,也是中国较早的寓教于农的社会救济性质的农场之一。

徐宗汉认为,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业亟待发展,迫切需要这方面的建设人才,遂决定创办宣城茆市冲农场,为教养院学生提供生产实验基地,把教学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勤工俭学,以场养院,培养人才的目的。1932年,徐宗汉女士通过与安徽省第九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宣城市县长周君南(黄兴的学生、同乡)的关系,在宣城县境内寻找场址。周君南选择了县内茆市冲为场址,建议徐宗汉女士前往考察。徐女士实地勘察后认为:这里地势开阔,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宜农、宜林、宜牧、宜养殖,有发展前途,遂接受周君南意见,决定在此建场。

从1935年开始,农场在经济上已经能够完全自主,每年收入有数万元,都用来增添设备,扩大再生产和改善贫儿教养院院生的生活等用途。并扩建了第二分场,第二分场初由墨西哥归侨黄兰和黄华珍经营,1936年2月至当年夏,由马来西亚归侨熊步唐代管,其后熊返马来西亚筹款,鼓励侨胞投资在宣城市组建了“侨植公司”。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宣城,乡亲父老纷纷逃离家园。徐宗汉女士避居重庆市,蔡乾九先生去了云南省章祥斋避难于双桥。为了支撑农场事业,徐宗汉女士又派黄兴先生旧部陈冶青先生来到宣城农场主持场务。不料日军再次占领宣城,人心惶惶,农场无法恢复。徐宗汉女士1944年去世后,宣城茆市冲农场一直无人问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机关复员,徐宗汉之子,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的黄一美先生,遵母遗嘱,从南京来到宣城农场,意欲重振先人事业。当时由章祥斋后人章永年、章永中两人陪同察看,久经战乱,农场荒芜,但田园、山林、湖泊的旧迹仍在,面对这种物故人非的荒凉景象,一美先生叹息不已。回到南京以后,拟将农场的土地、山林、湖泊移交给政府部门管理,继续造福于社会。后来社会部门派人前来察看,认为农场荒废太久,没有人力物力去开发利用,拒绝接收。黄一美先生只得另行委派原教养院孤儿出身的卢绳圃先生来场主持恢复。直到1949年4月,宣城解放以后,卢绳圃先生才离开农场。新中国成立以后,宣城市人民政府将这一带地方辟为国营高山洪林场,继续造福社会。

投身抗战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她把为贫儿募捐扩大到为东北地区义勇军募捐,为收复东北而奔走呼唤。先后去墨西哥、巴西、古巴秘鲁等国向当地华侨募捐。她以个人名义,募捐到一架价值2000美元的教练机,让人带回祖国作为航空学校教学之用,以弘扬孙中山“航空救国”精神,激励国人为航空事业献身,奋勇抗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南京的贫儿教养院和安徽宣城的农场都在战争中沦为了废墟。1938年,徐宗汉带着部分贫儿到泰国募捐,向华侨宣传抗日救国。回国后,她在云南鸡山创办贫儿院,但因经费不足,又不得不将那些流亡的贫儿送回安徽贫儿农场安置。

1940年,徐宗汉移居重庆市。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心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抗日由衷地表示赞佩。在重庆期间,她经常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一些爱国进步人士。她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常有往来。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徐宗汉和廖仲恺、何香凝等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真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她对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斗争由衷地表示钦佩,被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

1944年3月8日,徐宗汉因肝病不治逝世于重庆。

主要成就

徐宗汉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女性挣脱封建桎梏,走向社会,投入汹涌澎湃的民主革命洪流中的杰出人物。她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女杰,同盟会在广州分会的主要筹建者之一;也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他积极参加女界政治活动,推动中国女权和贫儿教育事业;晚年,她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倾力支援抗战,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中华民族,作出了积极贡献。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看病

1892年,15岁的徐佩萱陪着二姐徐佩瑶在澳门的一家诊所看病,巧遇正在那里行医的孙中山。孙中山和颜悦色地问徐佩萱:“看姐姐打针,你怕不怕呀?”徐佩萱显出毫不在乎的神气。孙中山爽朗地笑起来:“当然啦!又不是你打针,当然不怕啦!”徐佩萱急了,赶忙辩解:“家里人反对看西医,还是我把姐姐拉来的呢!”孙中山很高兴,又问她:“那你知道,要解救思想疾病,须看什么医生呢?”这一问,徐佩萱一下子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了。徐佩萱与孙中山的第一次晤谈后,徐佩萱茅塞顿开,回家后剪断了自己的辫子,以表抗争清廷的决心。

同声翻译

1907年初,30岁的徐宗汉挥泪作别一对儿女,脱离家庭,前往马来西亚槟岛,在徐佩瑶创办的中华女子华侨学校任教。在学校里,徐宗汉为更好地与当地孩子和家长交流,她自学马来语。没有基础也没有教师,凭借满腔热情和刻苦努力,不到半年便可以用马来语与人交流了。1907年8月,孙中山委托新加坡华侨陈楚楠林义顺等在槟榔屿筹建槟城同盟会分会,徐宗汉经常接触同盟会会员,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很快成为核心成员。此后,她参与党务工作,协助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等发展党员,深资得力。不久,孙中山和黄兴槟岛筹款,听不懂马来语,时已学会马来语的徐宗汉,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向导。而有趣的是,有着独特语言天赋的徐宗汉,很快就学会了湖南话,成为孙中山和黄兴之间的“同声翻译”。临别时,孙中山拍着徐宗汉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有如此出色的能力,应该满天飞,去筹钱,去革命!

投身革命

1909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推动广州市的新军起义。受黄兴派遣,徐宗汉在香港冯自由的家里与孙中山的哥哥孙眉以及杨德初、胡汉民夫人陈淑子、冯自由的庶母卢桂屏、冯自由夫人李自屏等,用缝纫机制成100多面青天白日旗,准备在起义时使用。起义前夕,徐宗汉与陈淑子、李自屏等负责将青天白日旗和起义军火由香港运送到广州。乘船前,她们在行李中塞满子弹炸药,被褥里夹藏着青天白日旗。为携带体积大又不可重压的手榴弹和炸药,徐宗汉将手榴弹成捆成捆地包好,藏在马桶里。上船后,大量行李堆放在船舱女客房旁边,陈淑子、李自屏提心吊胆、坐卧不安,徐宗汉为安抚她们,避免引起怀疑,她始终保持镇静,滔滔不绝地品服装、谈化妆,讲某某姨太太争风吃醋等市井话题,分散她们的注意力。有一次遇到官吏突然检查,徐宗汉坐在马桶上,避免了官吏怀疑,顺利将军械和青天白日旗运送到目的地广州市

起义军所用枪械从日本秘密购买,交易时没来得及验货,在运送过程中又磕磕碰碰,多次拆装,很多枪械、手榴弹等在拆卸过程中出了问题。为确保武器发挥作用,徐宗汉自己找来一些枪械制造技术书籍学习,研究修理技术,反复试验,积累经验。后来她对炸药制造、炸弹装配等专业技术了然于胸,成为自学成才的军械专家。孙中山黄兴等得知后,赞不绝口,无不称奇。

革命新娘

同盟会为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委派徐宗汉和李应生、李沛基、庄汉翘、卓国华、卓国兴、黄悲汉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摆花街同盟会机关秘密制造弹药,并负责秘密运送起义所用枪械弹药。为掩人耳目,徐宗汉导演了“革命新娘”斗争故事。她们以溪峡一间颜料商行作掩护,门外贴上大红对联,假装娶亲办喜事,在新娘的花轿里装满大小炸弹和起义所需武器。明里出嫁,暗运军械。由徐宗汉扮作主妇,卓国华扮作新娘,身穿红袍,乘坐花轿,两百多名革命志士扮作迎亲的队伍,锣鼓喧天,鞭炮作响,热热闹闹地将武器弹药运送到大石街秘密机关。

革命伉俪

1911年4月,黄兴指挥广州黄花岗起义。黄兴受伤,断了两根手指,乔装后逃到溪峡同盟会活动机关。留在溪峡机关的徐宗汉见状,立即为黄兴包扎伤口。黄兴对这次起义非常痛心,意欲单枪匹马与清廷决一死战,被徐宗汉劝阻。黄兴又想自杀,也被徐宗汉耐心说服。4月29日晚,徐宗汉与张竹君掩护黄兴,避过清兵盘查,他们登上“哈德安”号夜轮,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到香港后,黄兴的伤口已感染,徐宗汉马上送他到雅丽医院治疗。医生诊断后需施行手术。但手术前须经家属签字。在张竹君的怂恿下,徐宗汉以妻子名义签字。黄兴住院期间,徐宗汉日夜守候在病榻旁,悉心照料。黄兴伤愈出院后,两人结为伉俪。

1913年,袁世凯便撕毁临时约法,黄兴等革命战士,开始了长达多年的讨袁运动。当年7月,黄兴在南京主持讨袁工作,在繁忙的军务中,写信给在上海市的徐宗汉:“弟(宗汉)在家保育儿辈,我极心感……吾责至大、至危、至暂,汝责、至细、至久、至难,然则汝之责任艰巨于吾乎!”寸寸柔情溢于字里行间,据说这也是黄兴写给徐宗汉家书中最为感人的一段。”

黄兴曾经说过:宗汉不是内助,根本就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战友,而且,她的能力比很多男人都强,尤其是比他强。

女权先驱

徐宗汉积极参加妇女界政治活动,为妇女争取权益,谋求妇女解放。1919年,她领导上海妇女投身爱国运动,被推选为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和李达拟在《新青年》刊物之外,创办《妇女声》杂志,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王剑虹和李达夫人王会悟找到徐宗汉,希望《妇女声》作为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出版。徐宗汉欣然同意并鼎力支持,使该杂志在1921年12月13日顺利创刊出版。该刊由上海市中华女界联合会主办,李达任主编,陈独秀、沈泽民茅盾、邵力子等为撰稿人。专门宣传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大量报道国内外妇女运动的情况和国内各地女工的罢工斗争,警醒妇女参加劳动,在提高妇女觉悟和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久,天津各界联合会代表刘清扬等抵达上海,她们呼吁成立全国各界联合会,得到徐宗汉的鼎力支持。她以上海各界联合会代表身份参加了全国各界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并担任该联合会常务理事。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委托李达和王会悟与徐宗汉合作,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开办平民女校。王会悟任该校理事兼任徐宗汉的秘书。办学宗旨是培养妇女运动人才,促进平民女子掌握知识和技术,谋求妇女自强自立和解放。教员大多是共产党员和社会名流,如陈独秀、高语罕、邵力子、陈望道茅盾沈泽民等。陈独秀、李达、张太雷、恽代英、张秋人、刘少奇、施存统、陈望道等都在女校任课或作专题报告。

后世纪念

1944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当天,徐宗汉在重庆张家花园附一号平静离世对于徐宗汉的逝世。柳亚子先生为其写下挽诗:“南社湖湘几隽流,兼资文武克强遒。颇闻俪侣侪蕲国,曾共潜师袭广州。白发今悲辞浊世,黄花昔与赋同仇。周嫠恤纬艰危甚,病榻巴渝积愤留。”并专门撰写了《徐宗汉女士墓碑铭》。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1866~1953)为徐宗汉写了这样一幅挽联:赤手犹存,为国未邀功,妇女节足惊太保良玉;黄花开遍,端居不言禄,巾帼中亦有绵山介推。

201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徐宗汉被家乡选为“百年最具影响力珠海市女性”。

2024年7月3日上午,由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指导,广州市黄花岗公园、珠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市辛亥革命志士后裔联谊会、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承办,珠海北岭徐氏宗亲会、珠海市易文化研究会、珠海书画装裱研究会协办的“黄花正气·巾帼风骨——徐宗汉与中国民主革命展”在容闳图书馆开幕,展期持续至8月20日。

相关作品

2011年9月23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电影《辛亥革命》在全国公映。在这部影片中,李冰冰扮演了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第二位夫人徐宗汉。片中不但展现了徐宗汉作为“辛亥女杰”的一面,也展现了她的柔情。

评价

徐宗汉去世后,柳亚子在他撰写的《徐宗汉女士墓碑铭》中用“诞生女豪,雄武是将”“奔走革命,功在旗常”来描述徐宗汉的一生。(南方都市报 评)

著名书法家朱德裳(1874~1936)在其所撰的《三十年见闻录》中透称徐宗汉“为革命费财至一百余万”。徐宗汉的功绩、气节、人品不但“足惊太保良玉”,而且可以感动任何人。其境遇较之“绵山介推”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强伦著《黄兴》 评)

徐宗汉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倾心付出,使她成为争取独立自主地位的妇女们的典型。如此之“新女性”,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并非仅有徐宗汉一人,但徐的特殊身份,使她的作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也使她的典型示范作用得以放大。其一举一动也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使得她在妇女解放活动中的实践变成了全中国女性效仿的对象。因此称徐宗汉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珠海历史名人与香山文化》评)

徐宗汉是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杰出人物。她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女杰,也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国新闻网 评)

参考资料

辛亥侠女:黄兴之妻徐宗汉.团结报社.2025-09-17

徐宗汉:与孙中山“晤谈”后剪辫表抗争决心(图).中国新闻网.2025-09-14

七度携幼女往返省港 冒死为起义运输军火情报.南方都市报.2025-09-14

徐宗汉:一生为革命的“香山女侠”.中国档案报官微.2025-09-15

徐宗汉:与孙中山“晤谈”后剪辫表抗争决心(图)(2).中国新闻网.2025-09-14

历史上的珠海青年群像|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徐宗汉.珠海市档案馆官微.2025-09-15

“香山女侠”徐宗汉主事民国第一所贫儿院.珠海民革官微.2025-09-15

黄兴.长沙县人民政府.2025-09-14

黄 兴.湖南省档案局.2025-09-14

黄兴孙女缅怀祖母徐宗汉:第一次见到奶奶1915年赴美照片.南方网.2025-09-15

黄花正气·巾帼风骨——徐宗汉与中国民主革命展”在容闳图书馆开幕.珠海市侨联官微.2025-09-15

《辛亥革命》公映 李冰冰展现“辛亥女杰”侠骨柔情.洛阳晚报.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