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同时称为广州市总商会)是面向工商界,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主要职责包括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党组书记是魏国华。

1905年由商人组成的第一个广州市商会组织“广州商务总会”成立,1917年改组为广州总商会。1950年9月,成立广州市工商联筹备委员会。1951年,为了配合政府扩大内外物资交流、活跃城乡经济,成立了“广州市工商联物资交流促进委员会”。1952年8月,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1956年,广州市工商联协助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工商业者参加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87年,广州市工商联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行业组织——广州市纺织业同业会。1989年起,广州市工商联同时称为广州市总商会。1995年,广州市工商联组织非公企业和港澳工商界人士为新疆和田地区打井工程捐资200万元。2006年,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三届执委会制定了市工商联、总商会史上第一个“五年规划”。

截至2024年底,广州市工商联(总商会)有市、区工商联会员总数55846家、基层组织520家,16届执委会现有执委427人,聚集了一大批广州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家。2025年,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收入预算5,360.53万元,比上年减少337.44万元,下降5.9%;支出预算5,360.53万元,比上年减少337.44万元,下降5.9%。

机构简介

广州市工商联于1952年正式成立,1989年起同时称广州市总商会,工商联是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基本特征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宝安区总商会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工商联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联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两个健康”)为主题。

截至2024年底,广州市市工商联(总商会)有市、区工商联会员总数55846家、基层组织520家,16届执委会现有执委427人,聚集了一大批广州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家。

发展历程

解放前的广州商会

广州工商团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的“东家”行会,这是粤语中对老板的称呼。到了晚清至民国初期,广州市工商界各行业普遍存在东家行会组织,例如建筑业的东行、丝织布机业的东行、火柴业的东行等。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俗称“十三行”的洋货业类东行。这些团体延续到民国初期,被称为“七十二行”行会(实际上到民国初期时,已经发展到百余行)。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工商业同业公会法》,这些行会改组或新建成同业公会118个。

广州市的商会是在行会(公会)基础上组建的,但商会和行会(公会)之间并无统属关系。北洋政府规定,公会和商会往来按平级办理。因此,旧广州的各行业同业公会主要以行业内商事活动为主,而社会活动则多属于商会。据历史记载,广州市由商人组成的第一个商会组织是创办于1905年的“广州商务总会”,会址设在今天的人民南路晏公街内。商务总会成立后,除了大力宣传创办实业主张,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外,还参与了这期间的抵制美货运动、收回粤汉铁路保路运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洲战事,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国内民族工商业获得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如橡胶、火柴业等得以发展。1917年,根据北京政府1915年颁发的《商会法》,广州商会总会改组为广州总商会。1923至1924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一些较有爱国心的工商业者,分别组织了广州市商会和广州市商民协会,与广州总商会并存。这三个商会由于会员对象不同,各自独立互不统属。这期间,三个商会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省港大罢工等重大事件,积极投入到筹款支援北伐战争活动中。

1931年2月,根据政府修正的商会法,广州总商会与广州市商会、广州市商民协会合并,再改组为广州市商会。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当局委派何辑屏、邹殿邦等16人为筹备委员,接收日伪市商会,成立了广州市商会指导委员会,邹殿邦被指定为主任委员。1947年,指导委员会举行会员代表大会,何辑屏当选新的广州市商会理事长。1948年,政府限令工业和商业团体分别组织市工业会、市商会。同年10月,“广州市工业会”成立,工业同业公会和厂号全部退出市商会参加市工业会。此外,解放前夕,也有部分中小工商业户自发成立了“穗商互助社”。这些状况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前后。

解放初期的广州市工商联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促进工商业者积极参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投身于各种爱国主义运动,广州市的工商界人士表达了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团体的强烈愿望。1950年6月,广州市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有555名工商界代表人士参加,会上成立了“广州市工商社团整理工作临时委员会”,并推选了17名委员,这标志着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工商联”)的筹组工作正式启动。同年9月,通过全体委员会议协商,产生了广州市工商联筹委会委员和常务委员名单,广州市工商联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林志澄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筹委会成员均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聘任。

1952年8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同年8月22日至23日,广州市工商界第二届代表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广州市工商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这标志着广州市工商联的正式成立。黄长水担任了第一、二届执行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州市工商联积极协助政府宣传政策,加强政府与工商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在恢复国民经济、促进生产、繁荣市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1年,为了配合政府扩大内外物资交流、活跃城乡经济,成立了“广州市工商联物资交流促进委员会”,在各行业组建分会,并组织会员参加各地的物资交流活动。同年10月,组织全市工商界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盛大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会”,这是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一次物资交流会。同时,市工商联成立了抗美援朝总会广州分会工商界支会,组织了200多人的演讲队宣传抗美援朝的意义,举行了抗美援朝祝捷大游行,发动全市工商界捐献飞机大炮(捐款入库金额526亿元,折合可购战斗机35架),并组织工商界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等活动。

1956年,广州市工商联协助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中心任务,推动工商业者参加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9年,召开了公私合营大会,工商界人士在申请书上签名,并组织了规模盛大的集会和游行,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同时,一批工商业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公私合营公司,黄长水与邓文钊、蚁美厚、陈祖沛等十多位知名人士筹办了全国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助人民政府组织进出口贸易。

广州市工商联成立之初,聚集了一批工商界名流,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筹委会主委林志澄曾作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赴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他还主持了中南军区海军部队的多项国防项目,为平定海疆及军事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届执委会主委黄长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接受中国共产党中央邀请,以华侨代表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光荣地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他曾任全国工商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并直接参与了暨南大学东山区华侨小学的复办和创办工作。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广州市工商联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进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这一时期,广州市工商联积极协助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帮助政府完成清产核资和定股定息的任务,协助进行人事安排,指导私方人员接受公方领导,忠于职守,积极购买公债。此外,工商联还组织并推动私方人员参与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广州市工商联加强私方人员忠于职守的思想教育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并协助开办工商界讲习班、举办时事政治讲座等活动。响应国家鼓励民办教育的号召,工商联与中国民主建国会市委合作开办了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广英小学等学校。截至1964年底,工商界为办学认捐的基金达到了54万元。

工商联还鼓励会员加强思想教育,组织会员参与劳动锻炼,如下车间、上柜台、到工厂和农村进行脱产劳动,共有12000人参与。工商界人士还在广州市市郊的筲基窝建立了工商界农场(后更名为筲箕窝水库)。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在视察龙洞水库时,即兴作诗并题字,称赞道:“畜牧场中黄犊壮,凤凰山水白云悬”。

此外,工商联还响应了国家的大炼钢铁号召,在芳村区建立了山村钢铁厂。从1961年起,工商联开始系统地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定期分批选送会员参加省、市政治学校的学习,以继续加强自我改造,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后的广州市工商联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商联的活动被迫中断。自1977年12月恢复活动以来,广州市工商联遵循“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工作方针,开展了包括经济咨询、智力支持、联络引进、协办企业、办学培训等多项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从1979年起,市工商联鼓励会员积极参与经济咨询服务,并在1983年成立了广州市经济工作咨询服务中心。市工商联利用其地理位置靠近港澳以及历史上与港澳工商界有着悠久和密切的经贸关系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工作,加强与港澳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工商社团和经济界人士的联系。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工商联协助政府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1978年,在市工商联的大力推动下,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知名人士邓焜和刘浩青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机械化养鸡场在广州市成立,成为广州市引进外资的重要成果之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引进的项目共有177项,金额达数十亿美元,包括广州—深圳高速公路、中国大酒店、深圳火车站联检大楼、沙角发电厂B厂等项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工商联协助政府落实政策,到1984年初,会员中的冤假错案和错划右派问题基本得到平反和纠正,当事人恢复了工作并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广州市工商联从1985年开始发展新会员,到1990年已有新会员3052个,企业会员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大量新会员的加入,为工商联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拓展会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7年,工商联组织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行业组织——广州市纺织业同业会,并先后组建了18个社会团体。1989年10月,市工商联成立了两个跨行业的民间商会,一个是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商会,由广州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中外方的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自愿组成;另一个是广州市民间企业商会(后更名为“广州市私营工商业商会”、“广州市民营企业商会”),由广州市的民营企业及其经营人员共同组成。从1989年起,广州市工商联也被称为广州市总商会。到1990年底,广州市工商联共建立了27个商会和同业会。

在此期间,为了活跃经济服务,广州市工商联发挥工商界老行尊的优势,先后创办了广州工商建设服务公司、广州新联实业公司、广州工商翻译公司、广州工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一批自办企业。工商联在为会员企业提供经济服务的同时,也开拓了会属实体经营的新途径,这一举措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受到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高度评价。

新时期的广州市工商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联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1年,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央统战部的《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简称“15号文”),这份文件赋予了工商联在新时期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为工商联增加了新的职能。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宝安区总商会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的角色,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在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的推动下,工商联的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随着工商联工作职能的转变,广州市工商联的会员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会员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部分乡镇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人士。

1995年,海珠区工商联在宝岗街成立了工商联分会,成为广州市第一个街道工商联分会。此后,街镇工商联分会(商会)在广州迅速发展,使工商联(商会)的组织结构在基层得到了加强。截至2016年3月,广州市工商联、市总商会的会员数量已达到55100个,基层组织(包括团体会员和区街镇分会)达到329个。从2002年换届产生的第十二届执委会开始,市工商联、总商会通过选举由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广东长隆集团董事长苏志刚担任主席,这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工商联系统中尚属首例,成为广州市工商联事业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重要标志。在此期间,工商联动员会员参与参政议政和光彩事业的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作为广州市政协的组成单位,广州市工商联将参政议政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推荐了大量会员成为全国、省、市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认真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市工商联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发扬致富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在非公经济人士中大力开展“感恩行动”,动员民营企业家参与广东省广州市扶贫开发“双到”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1995年,市工商联组织非公企业和港澳工商界人士为新疆和田地区打井工程捐资200万元,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北京会见了市工商联赴京汇报团。2012年6月27日,广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正式成立。十多年来,全市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济贫帮困、赈灾救灾、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先后投资40多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00多项,扶贫超过15万人。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的发布,为工商联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根据《意见》提出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广州市工商联、广州市总商会秉承和谐、务实、创新、有为的理念,全力为广大会员提供沟通政企、参政议政、组织发展、外引内联、招商引介、教育培训、法律维权、光彩事业等服务,努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在全力做好会员服务,助推非公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工商联机关十分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及工商联事业的长远规划。2006年,第十三届执委会制定了市工商联、总商会史上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建设“品牌商会、和谐商会”的目标。

2011年,第十四届执委会成立后,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制定了新的“五年规划”,致力于促进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2017年,第十五届执委会成立后,工商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团结协作,奋力前行,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为推动我市非公经济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新发展,推动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截至2024年底,广州市市工商联(总商会)有市、区工商联会员总数55846家、基层组织520家,16届执委会现有执委427人,聚集了一大批广州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家。

机构设置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内设处室7个及机关党委,分别是办公室、人事部、会员工作部、经济服务部、宣传教育调研部、联络部、非公党办。下属1个预算单位:广州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

主要职责

(一)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履行社会责任,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政企沟通,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搭建服务平台,提供科技、经贸、法律、风险防范、信用体系建设等服务。促进经贸交流。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强化非公党建“两个覆盖”。培育非公党建品牌,以党建促进企业发展。

(四)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对所属商会进行指导、引导和服务,加强商会党建工作。指导协会商会规范化发展,帮助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等。

(五)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开展调查研究,反映非公经济人士困难诉求、意见建议等,积极参与政治协商。畅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渠道。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届领导

所获荣誉

广州市工商联连续多年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评为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监测调查工作示范、先进基层单位。全市11个区工商联连续多年被确认为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其中2个区工商联被树为全国标杆。截至2024年底,累计39家(次)团体会员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商会。多年来,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助力“百千万工程”、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多位民营企业家获得全国、省、市各级荣誉表彰。广州市工商联工作连续多年在全省工商联系统中获评“A档”。截至2024年底,累计93家(次)团体会员成功创建省“四好”商会。

国家层面

省级层面

市级层面

联合会章程

参考资料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爱企查.2025-11-13

2025年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部门预算.广州市人民政府.2025-11-13

现任领导.广州市工商联.2025-11-13

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2025-11-13

广州市工商联(总商会)举行第十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广州市人民政府.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