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外交

价值观外交指按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以影响他国国民价值观为核心的外交手段。此为美苏冷战时期盛行的处理国际政治的方法,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定义

价值观外交是指以价值观和规范作为外交决策出发点和外交行为准则的外交,区别于以现实的物质性国家利益为基础性驱动力的外交。在价值观外交中,价值观是国家利益的定义性因素,国家利益在价值观外交中被内生化,国家的价值观体系塑造国民和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外交政策偏好。

优势

价值观外交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寻求并增强盟友的认同感;二是增强其对外政策的合法性;三是增强对外施压效果。

各国立场

中国

中国官方不采用“价值观外交”的表述,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

日本

安倍晋三当政时期,东亚被日本政要视为“价值观外交”的主战场。在东北亚,派特使前往韩国用所谓共同价值观拉拢韩国。在东南亚,麻生以副首相身份访问“民主变革”中的缅甸,宣布减免巨额欠债,离间中缅关系。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访问菲律宾时,强化日菲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遏制中国正当的海洋维权。安倍的首访也选择了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并发表“东南亚外交五原则”,宣传其价值观外交理念。这一系列外交动作意在构筑“自由繁荣之弧”,孤立、遏制中国。

美国

特朗普时期,美国对其欧洲盟友同样采取以极限施压追求经济利益的政策,使得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明显下降。价值观一度成为联结美国和欧洲国家之间为数不多的纽带。到了拜登时期,拜登推行价值观外交可以在国际政治中占据道德制高点,增强其对外施压的合法性。

法国

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1618年—1648年),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先放弃了所谓的价值观外交,提出“国家理性”,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黎塞留领导下的法国将同为天主教国家的奥地利视作地缘政治上的威胁,与瑞典等新教国家结盟共同对抗奥地利。在信奉黎塞留的人看来,传统的基于宗教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非但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利益,反而会背负上没有意义的负累。黎塞留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不仅成为后世法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之一,而且也成为国际关系当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相关评价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存在谁来定义、谁来解读的问题。以民主与自由为例,对相关概念的定义上应当谋求国际社会的共识,而不应该只由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把自身定义强加给其他国家。国与国之间相处不应该只聚焦分歧,而应该寻找共识,通过相互尊重进而推动不同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弥合分歧,而不是通过炒作分歧使得世界更加分裂。(时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评)

参考资料

特朗普没有“价值观”?他在访问亚太的外交话语里另有玄机.澎湃新闻.2024-06-04

日本加强与北约合作欲东西夹击一同牵制中国.网易新闻.2024-06-04

“价值观外交”:德国新政府的外交基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1-21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促进社会代际流动?.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2025-1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中国政府网.2025-11-23

日本“价值观外交”越走越偏执.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2025-11-23

拜登政府推行“价值观外交”,注定失败!.百家号.2025-11-22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实质上是分化国际社会.中国新闻网.202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