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后土祠

万荣后土祠(别名:万荣后土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黄河岸边,东依峨嵋岭,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268平方米,文化底蕴深厚,是全球华人的祭祖中心,是华夏民族最早祭祀后土(后土娘娘)的发祥地,有“中华聂氏宗祠”“海内祠庙之冠”的称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荣后土祠所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万荣后土祠,始建于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代时期,祭祀后土已形成制度,成为国家级的祭祀活动。金元时期后,皇家祭祀逐渐转变为遣官祭祀,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后土的仪式迁至北京地坛,而万荣后土祠则转变为民间祭祀场所。万荣后土祠曾因黄河泛滥而多次被毁并重建。清康熙二年(1663年)万荣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庙前村北,清同治六年(1867年)万荣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清同治九年(1870年)万荣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1965年,万荣后土祠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万荣后土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荣后土祠坐北朝南,中轴对称,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品字形戏台、献殿、享亭、正殿(后土圣母殿)、配殿、东西五虎殿等及秋风楼。

历史沿革

元鼎四年(前113年)。刘彻亲临汾阴脽,建万荣后土祠并隆重祭祀,“十一月,甲子,立万荣后土祠于汾阴脽上,上亲望拜,如雅威礼”。由此开创了国家祭祀地祇的传统。

万荣后土祠以神道为开始,建在一个四五十米高的崖台之上,坐北朝南,祠前斜坡陡峭,有一条S型的蜿蜒小道,在坡面上构成一个太极图,人们延太极黑白中间的分界线攀登而上,坡道入口在山门的右下方,正好占八卦图的坤位。 神道入口在坤处也正好说明了敬重大地母亲的意思。现在已经改造成了 108 级台阶,象征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

西汉宣帝、元鼎刘骜刘欣东汉刘秀,相继来万荣后土祠祭祀不下10余次。李隆基先后三次巡幸,并将万荣后土祠加以扩建,号奉祗宫。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赵恒命人对赵恒作了修葺,次年来亲祭,还为万荣后土祠亲撰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萧墙碑)。万荣后土祠在明代以前是皇家祭祀圣地,而后属民间祭祀的庙宇。由当地村庄联合举行祭祀仪式,主祭权各村庄轮流行使。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举行后土春、秋祭祀仪式,并举办春、秋庙会,周边地区香客、游客纷至。明万历年间,由于黄河冲刷,脽丘塌陷,万荣后土祠择地迁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黄河泛滥,万荣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门殿及秋风楼。到康熙帝元年(公元1662年)秋,黄河决口,万荣后土祠建筑被毁。清康熙二年(1663年)万荣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庙前村北。清同治六年(1867年)万荣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荣河知县戴儒珍将此祠移迁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这就是现在的万荣后土祠。庙内现存建筑有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东西五虎配殿等,建筑宏伟,结构精巧。山门与井台组成品字形戏台。2025年10月26日,文化直播节目《芳菲的文明之旅——寻访山西古建筑》第二季运城市篇第二期再度启程,探访介绍了万荣后土祠。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万荣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黄河岸边,东依峨嵋岭,西临汾黄岸,占地25268平方米。

气候

万荣后土祠隶属万荣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酷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据近30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2.9℃。

建造布局

规模

万荣后土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依峨嵋岭,西临汾黄岸,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268平方米。

布局

万荣后土祠里现存有山门、品字形戏台、东西五虎殿、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赵恒碑廊等建筑。史书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记载。自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娘娘”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9位皇帝24次在这里祭祀。刘彻8次巡幸山西省,就6次到这里祭祀,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以“秋风辞”驰名的秋风楼、融佛道儒文化为一体的品字形戏台、精美绝伦的三雕艺术是万荣后土祠景区的三大亮点。

现存万荣后土祠为清同治年间迁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中轴对称,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品字形戏台、献殿、享亭、正殿(后土圣母殿)、配殿及秋风楼,构成一组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其中,尤以“品字形戏台”与“木雕艺术”冠绝三晋。

走进山门,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古戏台赫然入目。南面山门兼戏台,“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薛蓉指向南面戏台上的对联介绍道,“这座位于山门后的戏台叫过亭台或过路戏台。庙会时,中门大开,上面唱戏,下面过人。”这也生动诠释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古老哲思。

山门北望,两座屋顶相连的戏台映入眼帘,西台名“歌舞楼”,上下场门题“古往”“今来”;东台名“春雪台”,题“镜花”“水月”。一庙三台,呈品字形分布,在当时有较大的独创性,也是万荣后土祠演出活动繁盛的见证。

穿过戏台,便可看到万荣后土祠“六绝”之一的龙凤柏,两株古柏树冠如云,枝繁叶茂,一株呈龙腾之势,一株显凤舞之姿,天然构成一幅生动的“龙凤呈祥”图景。

古柏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五虎殿,东配殿供奉的是五岳大帝,西配殿里供奉的是蜀汉五虎上将。东配殿前两根盘龙石柱,是大明正德年间所立的原物,尤为珍贵。

祠内建筑工艺精巧,石雕、砖雕、铁塑各具特色。正殿上方四层黑胡桃镂空木雕尤为登峰造极,其上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被誉为木雕版的“清明上河图”。

主要建筑

山门口

山门旁的东西两个侧门上各有四个字,西边门上螽斯科衍庆,东边门上麟趾呈祥,螽斯是一种繁殖能力较强的剑角蝗科,麟趾呈祥是说相传贵子都是由后土娘娘麒麟送其降生,那这八个大字也就表达了人们对多子多福的祈盼。

过亭台

过亭台。每逢庙会,我会把戏台搭起来,演员在台上表演,游客从底下经过,所以过亭台也叫过路戏台。台子上有一副对联,我们看,上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意思是说游客悠闲的从台下走过,台子上是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人在表演;下联: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意思是说演员身穿华丽地衣服在台子上表演,脚下走过的是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们。表达出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意思。

钟鼓楼

钟鼓楼是2012年由当地百姓集资重建的。在古代庙宇和城池都有钟鼓楼的存在,晨钟暮鼓,早晨敲钟,傍晚敲鼓,用来报时。

日月旗杆

日月旗杆,也叫阴阳旗杆。这两个旗杆是清咸丰年间的建筑,当时的旗杆立于老庙门外,用来展示皇家祠庙的威严,是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场所,每根旗杆有三节,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节。旗杆上方有一副对联是用来给后土娘娘圣母歌功颂德的,上联:调元德普神恩远,下联:保赤功威惠泽流。调元是说天地混沌之初,后土圣母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赤是说后土圣母保佑人类的婴孩平安降生。

并台过道

并台过道,两边镶嵌的是功德碑,功德碑上刻的是万荣后土祠在第三次迁建的时候,当时的荣河县县令戴儒珍发起,河对岸的韩城市县令以及河津市县令(也就是现在的河津)配合,号召当地百姓集资的捐款名单。

道家台、佛家台

有两个并列的戏台,东边是道家台,西边是佛家台。道家台,台前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是说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听起来都非常美妙,下联: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是说不管是甩出来的水袖还是走出来的舞步都气度非凡。再往后看蓝色的匾额上有三个字:春雪台,出自阳春白雪,意思是说台上表演的艺术都很高雅。演员进出的门洞上有水月、镜花四个字,意思就是说人生漫漫,发生的事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不要陷到里面去,这些都体现了道教无欲无求的思想。

 西边是佛家台。同样的石柱上也有一副对联,上联: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空就是虚,色就是实,那上联的意思就是:虚的就是实的,实的就是虚的,我听说是这样。下联:画中人人中画於意云何。意思是说台上的演员对于台下人来说就像是一幅画,相反的,台下的游客对于台上的人来说也是一幅画。中间匾额上有三个字:歌舞楼,演员进出的门洞上有达古、来今四个字,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龙凤柏

万荣后土祠有两棵古柏是龙凤柏。在修庙建庙时栽种,距今大概有150余年,龙凤柏被认为是皇天后土的化身,他们未经任何人工修饰,完全自然长成,一棵像龙,一颗似凤,一般我们都说东为上,龙柏应该居东,但在万荣后土祠凤柏居东且长势明显旺于龙柏,这正反映出万荣后土祠是一座以母为尊的祠庙。

品字形戏台

三个戏台就像三个口字,形成了一个品字台,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万荣后土祠位于晋陕豫三省的交汇处,按照方位来说,位于南边的过亭台就代表河南省省,东边代表山西省,西边代表陕西省,每年庙会时,这三个戏台都会用各个地方的剧种来演唱同一出戏,河南的豫剧运城市的蒲剧、陕西的秦腔,三省的百姓也都会来这儿看戏,场面非常壮观。

献殿

献殿是用来摆放贡品的场所,献殿中有4个砖石门洞以及24根木柱,这代表了民间百姓在献殿祈求来年一年四季,24个节气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柱础的四个角我们能看到48个形态不一的石狮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个大狮背小狮,这也体现出了万荣后土祠石雕技术的精湛。

轩辕扫地碑

明代黄帝扫地碑,碑上有六个大字:轩辕扫地之坛。早在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就在此画地为坛亲祀后土娘娘,《史书》中记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尧舜二帝时期,专门任命了八个家族掌管后土祭祀事宜,夏商周三朝,帝王每年都会来此祭拜,到了刘恒时期,在此建庙,刘彻在这儿立祠,从此,祭祀后土就被列为国家祭祀的范畴。在明代嘉靖年间,黄河水已经有了泛滥的迹象,当时的知县侯祁坐在轩辕黄帝祭祀的小土丘上,害怕万荣后土祠被黄河水淹没,后人不知道轩辕黄帝祭祀的这段历史怎么办,所以刻下这块儿碑,立于黄河岸边。后来,这块儿碑连同老庙一起被卷入黄河,后被人打捞上来保留至此。

正殿

万荣后土祠正殿,在正殿门口抬头往上看,头上的木雕是我们万荣后土祠建筑工艺的代表,从里往外看,这是一组四层镂空透雕,是在一整块黑胡桃上刻制而成的,第一层是我们的主板,第二层刻画的是建筑,第三层刻画的是花草树木,最外面一层刻画的是形色不一的人,不管是小桥流水人家又或是花草树木,刻画的都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据史书记载,最精美的镂空木雕有六层。

正殿中间供奉的是后土圣母,对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子多福,平安健康,所以后土圣母又有了两个化身,西边是施药娘娘、东边是送子娘娘,送子娘娘前的这些花叫做高粱花,主要用高粱杆、高粱蕊、高粱皮做成,当地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拔花求子,新人结婚后都要到我们这里拔一朵花,祈求来年喜得贵子,那来还愿的时候就要送这么一树花,寓意着生命绵延不绝、源远流长。里面有一组砖雕。左青龙、右白虎,东边刻画的是鱼跃龙门的景象,这个是修庙建庙之时的原物,西边的白虎为后人于2002年复刻的,所以两边的工艺、神态都各不相同。

秋风楼

秋风楼,刘彻曾6次亲临山西省,5次都来万荣后土祠祭拜,他最后一次来万荣后土祠时已经是晚年了,当他泛舟在汾河的水面上看着这夕阳西下、草木黄落、菊秀兰芳的美好景象,心里十分高兴,但又因为之前的巫蛊之祸错杀太子,要将皇位传给只有六、七岁的刘弗陵,而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是他晚年最宠爱的宠妃,正值青壮年,他害怕吕后专权的故事再次重演,乐极生悲,写下秋风辞。秋风楼就是为了纪念汉武帝的《秋风辞》而建的,楼里共有三层,每一层都藏有一块《秋风辞》石碑,第一层是由中国少先队队徽的设计者刘恪山所刻,第二层是由清同治年间荣河县县令戴儒珍请人所写,第三层是一块儿元代的石碑。秋风楼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瞻鲁和望秦四个大字。

在秋风楼下方,有一条古道,叫张仪古道。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这条古道就是他去往秦国必经的官道。在过去,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运盐要道。

萧墙碑

萧墙碑,当时赵恒在扩建万荣后土祠时,给自己在这儿建了一间行宫,这块儿碑就立在行宫门前,文武百官觐见之前都需要在这块儿碑前整理衣冠,碑文名:汾阴二圣配飨铭。汾阴就是指我们现在的万荣,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二圣是指宋真宗的伯父赵匡胤以及他的父亲赵光义,配飨就是说,宋真宗认为他的伯父和父亲打下大宋江山劳苦功高,可以在偏殿配飨后土娘娘的一点香火。第二行的小字,御制御书是说这块碑的内容,是由宋真宗亲自起草撰写的,这块碑呢主要就是说我为什么要来万荣后土祠祭拜,刘彻李隆基是如何祭拜的,我又是怎么祭拜的,这块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时间久远。

人文

祭祀习俗

后土祭祀活动在万荣县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人文始祖黄帝时代。自从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后,这里就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大地,祈祷后土圣母福佑万民、社稷平安之所,也是民间百姓祈求人兴财旺、家道昌盛之地。虽然明清时皇家祭祀后土娘娘仪式迁到天坛,但万荣后土祠作为华夏民族聂氏宗祠之首,民间祭祀香火旺盛,从未间断。相传后土的生辰是农历三月十八,所以几千年来,每逢此日,人们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

后土文化产生于中华民族的母系氏族阶段。它是以生活在汾阴的一位伟大的母系氏族首领为原型,把中华民族在母系氏族阶段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与认识自然并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智慧集中于“后土”名下而凝结成的一种文化。后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自然与女性、母亲与生殖的崇拜与思考,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支撑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的洪荒岁月进步到汉唐盛世、明清鼎盛的精神动力之一。万荣后土祠被誉为中华聂氏宗祠,是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源头,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来到万荣后土祠寻根问祖、拜谒后土圣母。

万荣后土祠已成为民间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当地村庄会联合举行盛大的后土春、秋祭祀仪式和庙会,吸引周边地区的香客和游客前来祈福、观光。祠内的戏台更是热闹非凡,连台唱庙戏,为民众带来欢乐与祈福。

美食

万荣后土祠美食包括荣河拌菜、黄河大鲤鱼、荣河凉粉、孝义火烧泡馍、各种鱼宴、荞面饸饹、宝井大刀面

文化

万荣后土祠,作为总司土地之神的神祗所在地,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从先秦至清,后土娘娘信仰与祭祀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体现了农耕民族对土地的崇敬与珍视。据文保所负责人介绍,刘彻李隆基赵恒等9位皇帝曾24次亲临此地祭祀,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后土神灵的极高尊崇。

保护现状

1965年,万荣后土祠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万荣后土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万荣后土祠保护范围:由山门至秋风楼中轴线向东115米,由山门至秋风楼中轴线向西125米,由山门向南200米,由秋风楼向北10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以东150米,西50米,南150米,北150米。

相关传说

传说,黄帝在此扫地设坛,祭祀后土地母。自刘恒拟在此修建后土庙,至赵恒来此祭祀,期间多位皇帝亲临,先后有8位皇帝24次在此祭祀。刘彻曾八次巡幸山西省,七次到这里祭祀,并留下《秋风辞》。

据祠中保存完好的《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和《蒲州府记》记载,“轩辕氏祀地祇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泽岁举”。相传,当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地母。

土生万物,而民以食为天,从农耕文明开始,祭祀后土娘娘便一直延续至今,这既是先民对土地的敬畏与崇拜,也饱含着对五谷丰登、物阜民丰的深切祈愿。

相关事件

2025年10月26日,文化直播节目《芳菲的文明之旅——寻访山西古建筑》第二季运城市篇第二期再度启程,将镜头对准“中华农耕文化聂氏宗祠”万荣后土祠。

主持人刘芳菲,嘉宾朱时茂携手文化专家以一场沉浸式深度直播,带网友解码千年古建的细节之美与历史文脉。节目通过多家主流平台同步推送,累计在线观看人数峰值突破500万人次,不仅在线上掀起“云赏古建”热潮更带动线下景区客流激增,形成文化传播与文旅消费的双向联动。

参考资料

万荣县后土祠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11-05

后土祠.万荣县人民政府.2025-11-05

屋檐上的文脉 | 黄河臂弯里的万荣后土祠.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2025-11-05

屋檐上的文脉 | 黄河臂弯里的万荣后土祠.新华网.2025-11-09

山西万荣后土祠:千年大地信仰的根与魂.中国新闻网.2025-11-05

万荣气候.万荣县人民政府.2025-11-05

海内祠庙之冠:万荣后土祠.万荣融媒.2025-11-05

后土祠.新浪旅游.2025-11-09

山西万荣后土祠:大地情深 根脉传承.山西万荣后土祠:大地情深 根脉传承.2025-11-09

刘芳菲+朱时茂 带五百万网友“云探”山西万荣后土祠.腾讯网.2025-11-05

小万带你逛万荣 | 漫步后土祠 解锁华夏根祖文明.万荣融媒.2025-11-05

后土文化.山西日报.2025-11-09

万荣后土庙.山西省文物局.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