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豆丹,是主产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灌云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产品之一,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天然有机食品。截至2022年,灌云豆丹养殖面积为0.19万亩。
灌云豆丹是指天蛾科豆虫属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5龄美国白灯蛾,虫体呈圆筒形,与蚕幼虫相似,体长约5.5~6.5厘米,虫体呈嫩绿色,体表有密生小颗粒。头部外包近三角形骨质头壳,颜色较深。从腹部第一节起,身体两侧有7对黄白色斜纹,腹部有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尾背部有尾角,基部呈绿色,端部淡黄或者绿色,向下弯曲。食用部分为挤出组织,形状呈3节,颜色白中带绿,熟制后,呈淡黄色,具有豆香味,口感细嫩。其蛋白质含量>10%,脂肪含量<5%。
灌云县冬季以寒冷干燥天气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5%,四季分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灌云县是中国有名的大豆之乡,吃豆丹的传统与大豆种植相关。2017年12月22日,“灌云豆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5年8月,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有关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灌云豆丹”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
历史沿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灌云是中国有名的大豆之乡,吃豆丹的传统与大豆种植相关。
2015年,灌云杨集豆丹养殖协会成立,协会以推广豆丹养殖技术、豆丹学术交流、开发研讨、人工室内育种及大豆高产栽培管理为一体化的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协会。
2018年7月21日,中国·灌云豆丹美食文化节开幕。
2023年9月,2023中国(灌云县)豆丹产业发展论坛在灌云县新闻发布厅举行。
产品特征
灌云豆丹是指豆虫5龄美国白灯蛾,虫体呈圆筒形,与蚕幼虫相似,体长约5.5~6.5厘米,虫体呈嫩绿色,体表有密生小颗粒。头部外包近三角形骨质头壳,颜色较深。从腹部第一节起,身体两侧有7对黄白色斜纹,腹部有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尾背部有尾角,基部呈绿色,端部淡黄或者绿色,向下弯曲。食用部分为挤出组织部分,形状成3节,颜色白中带绿,熟制后,呈淡黄色,具有豆香味,口感细嫩。蛋白质含量>10%,脂肪含量<5%。
产地环境
位置境域
灌云县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处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市与宿迁市之间,东部濒临黄海,与韩国、日本等地区相望;西与沭阳县为邻;南隔新沂河与灌南县相连;北与连云港、东海交界。
地形地貌
灌云县地处黄泛平原区,地势平坦,除分布有孤岛状低山残丘,其余均为海陆交互沉积的滨海平原。西高东低呈微倾斜状,地势低洼,冈岭地面高程5-25米,中部平原地带为2—4米;个别低洼地区高程1.5—1.8米。山地与丘陵占总面积8%,平原占92%。
气候
灌云县冬季受西伯利亚地区变性冷气团控制,以寒冷干燥天气为主;夏季受海洋性季风控制,炎热多雨,高温期同多雨期一致,春秋两季处于南北季风交替时期,干、湿、冷、暖天气多变。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均日照市总时数2456.2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5%,在作物生长季内为62%,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15度;雨量充沛,年降水800-900毫米。
水文与土质
水文
灌云县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的沂、沭、泗流域尾间河道,其中灌云河为流域性排洪河道,盐河和古泊善后河为跨市、县河流(区域性河道),东门河、五图河、五灌河、枯沟河、牛墩界士于河、车轴河、烧香河等干河均为独立的入海河流,称为沂、沭诸河;叮当河、官沟河、云善河贯穿县境南北。
土质
灌云县境为淮北平原典型的砂礓黑土地区,土壤为近代河流冲击和海相沉积母质发育而成,土地深厚,地质粘重。县境大部分土壤含有机质,含氮偏低,缺磷、富钾;沿海地区土壤含有以氮化物为主的盐份,一般属轻盐至中盐土。在总耕地面积中,盐土类占33.46%,潮土类占45.67%,粘土类占11.79%,砂疆黑土类占9.09%。
生长习性
豆丹是豆虫的美国白灯蛾,以吃大豆叶子、刺槐叶子为生,其生长习性与蚕类似,首先是卵,接着是一龄虫、二龄虫、三龄虫、四龄虫、五龄虫,最后羽化成蛾,可食用的就是五龄虫。其在天然无毒、无公害的状态下生长。豆丹的颜色跟豆叶比较相似,白天不容易发现,而且豆丹怕阳光,白天都躲在豆叶背面,晚上出来活动,用紫色的光照射时,很容易发现,所以一般在夜间捕捉。
繁殖方式
豆丹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50~100mm深处作土室过冬,来年6月化蛹,6月下旬、7月上旬及8月间成虫出现。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茂密的高秆作物的中上部,晚间在栖息的作物上交尾。交尾时间平均在24小时以上,隔3小时左右产卵,多喜产卵于生长茂盛的豆田里及其它寄主的顶部嫩叶上。一般单产于叶背面,每雌蛾可产卵200~350粒左右。每年如7、8月间雨水较多,分布均匀则发生严重,植株茂盛、地势低洼及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最多。
养殖技术
养殖准备
制种
选种
于每年的11月份,将入土滞育的老熟美国白灯蛾从地里刨出,选择打圈且个体重量不低于9g,体表无黑斑或寄蝇科卵的豆丹作为养殖用种虫。
越冬保种
准备保暖性能较好的房间,安装锅炉、暖气片或空调等加温设备。将优选的豆丹种虫放在室内架上的基质中保藏,保藏基质为沙土:锯末=1:1(体积比),湿度以手握成团,松手裂成2瓣~3瓣为宜。越冬过程根据基质情况补湿。
暖种
次年3月初开始加温暖种,暖种温度29℃~30℃,期间根据大豆生长情况可适当调整温度高低。
暖种时,由于温度升高,基质中水分逐渐流失,应及时喷雾补湿。补湿原则以少量多次为宜。
暖种期间,每天下午2~3点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阴雨天除外。
交配产卵
羽化交配:有效积温达到后,豆丹种虫开始化蛹并羽化成蛾。经过展翅和晾翅,雌峨开始发情,尾部伸出产卵器和性腺,释放性激素。雄蛾开始飞翔,寻找雌蛾交配。
捉对:每天下午8点到凌晨6点,每两小时巡视一次,将交配中的蛾对捉到交配筐中,放暗处继续交配。
拆对:前一天交配的飞蛾类早上9点拆对,凌晨交配的蛾子下午2点拆对。雄蛾放回,可以二次交配。
剪翅剪足:将拆对后的雌蛾剪掉2/3的翅膀及足部附节,放在下面铺有80g木浆牛皮纸上的木框格中产卵。木框格高10cm,中间分为多个小格,小格尺寸为10cm×10cm。每个小格放蛾子2只。牛皮纸上标记产卵日期。蛾子产卵3天后即拣出,移走木框,牛皮纸连同其上的豆丹卵拿去消毒。
卵面消毒
消毒时间:宜在下午2点~3点气温较高时进行。
药剂配制:按甲醛水溶液和清水1:11的比例,先将水温调至23℃~25℃后将福尔马林兑入,并用木棍或玻璃棒搅匀。消毒液保持恒温。
操作方法:将卵纸缓缓放入药液中,待药液将卵纸湿透后,用重物压住。在23℃~25℃条件下保持30分钟后取出,用24C左右清水脱药三次后晾干,待用。
大豆种植
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作为豆丹养殖田,远离稻田、葡萄园等常施用农药的场所和水泥厂、搅拌站等粉尘污染较重的场所。
第一年的霜冻前土壤深翻,每亩带磷肥或复合肥10kg。第二年3月中旬开始,调整土地墒情,并按照每667m2用量2500kg~3000kg施用腐熟有机肥。肥料使用以有机肥为主,符合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大豆种植行距以50cm、株距以30cm为宜,方便人员田间管理,大豆3片~5片真叶时进行间务平苗定苗,每穴2~3株。
做好中耕、除草、灌溉等田间管理工作。
养殖管理
田间管理
豆丹生长所需温度极限为15℃~35℃,25℃~30℃为豆丹生长最适宜温度范围。
豆丹卵发育过程和豆丹生长过程都必须不得接触农药、蚊香等杀虫剂。
挂卵:大豆分枝期到初花期都可以挂卵。挂卵前,将卵纸用少量水浸湿,剪成2cm~3cm宽、4cm~5cm长的卵卡,控制每张卵卡上的卵粒数量10粒~40粒。用订书机将卵卡卵面朝上订到豆叶背面,平均密度约为20粒/m2。小豆丹孵化后自行取食。记录挂卵日期。
豆丹蜕皮两次,即长到三龄后即会自行转移到其他叶片,五龄后即能转移至邻近植株。
豆丹蜕皮三次后,进入四龄期时,每亩大豆施尿素7.5kg,浇透一次水。
局部豆丹虫口密度过大,叶片不够吃时,可人工剪枝,将豆丹连同豆枝转移到虫口稀疏处。
捕捉销售
30℃时,豆丹总发育周期30天左右,其中五龄发育周期约10天。在豆丹生长的极限温度15℃~35℃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温度越低发育越慢。豆丹发育到五龄末期即为老熟美国白灯蛾,停止取食,钻入土中做穴越冬。养殖过程需全程跟踪豆丹发育情况,并结合挂卵时间,判断豆丹发育速度,在其入土前2-3天捕捉,上市销售。记录销售日期和销售量。
档案管理
每年生产季结束后,整理生产表格,处理数据,统计豆丹发育周期、存活率和亩产量等数据,总结经验。
生产情况
截至2016年8月,在中国每年消费豆丹约2万吨,其中灌云县豆超过5000吨。灌云县已成为中国豆丹交易中心和集散地,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豆丹美食之乡”称号。
截至2021年12月,豆丹养殖已成为灌云高效农业的首选项目,全县人工养殖面积1.6万亩,三产总产值超10亿元,亩均效益万元左右,通过“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形式,带动低收入户持续增收。
灌云豆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建设了一个核心区,核心区内养殖豆丹的农户数从2018年的45户增长到2022年的148户,增长幅度达1.5倍;养殖面积由2018年的0.07万亩增长到2022年的0.19万亩,增长了1.4倍;产值由2018年的425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248元,增长近3倍。
产品荣誉
2017年12月22日,“灌云豆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2025年8月,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有关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灌云豆丹”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
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连云港市灌云县所辖伊山镇、杨集镇、四队镇、圩丰镇、龙苴镇、下车镇、同兴镇、小伊镇、图河镇、侍庄乡、东王集镇、南岗乡共计1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2′50″~119°52′09″,北纬34°11′45″~34°38′50″。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大豆种植过程中不得使用农药,豆丹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包装标识及运输
包装: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并注明检验人员姓名或代号。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灌云豆丹”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公共标示图案。
运输:运输过程中注意严防雨淋,严禁用含残毒污染的仓库和车厢,不允许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贮存在清洁、低温、保湿的室内,以防发霉。
灌云县杨集镇豆丹养殖协会是灌云县政府授予的“灌云豆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申请使用“灌云豆丹”农产品地理标志者须向灌云县杨集镇豆丹养殖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协会标志使用制度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灌云豆丹”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公共标示图案。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灌云豆丹是灌云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产品之一。“灌云豆丹”,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天然有机食品。豆丹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豆丹的烹饪方法是把擀出来的豆丹肉浆放进开水里稍微煮一下,使肉凝成完整的长条,再把它浇盖在炒熟的蔬菜上即可。豆丹略带土腥味,还需要加入一些辛香料,比如葱姜蒜,辣椒、花椒、胡椒粉等。烧好的豆丹口感清香,肉质鲜嫩。豆丹还可以制作成清焖、制汤、炸大理生皮等。
经济价值
截至2018年,灌云县已经形成了中国最大的豆丹交易集散地,养殖、销售、擀制、餐饮等,包括多个环节在内的产业链已经形成,灌云县共有豆丹营销经纪人500多名,年销售额近10亿元,并带动了数万人就业。每年销售旺季,日销售量可达到3万斤。
截至2025年6月,灌云豆丹已形成“育种—养殖—销售—加工—餐饮—文旅”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以豆丹为媒,灌云县构建起“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豆丹美食文化节连续举办九届,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参考资料农业害虫变成了绿色美食 “灌云豆丹”拿到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中国江苏网.2025-09-16
豆天蛾.物种2000官网.2025-09-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公告 第262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5-09-16
以灌云豆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引领 开启乡村振兴新模式.财讯网.2025-09-16
灌云豆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25-09-16
江苏省灌云县.中国网.2025-09-16
豆丹价格昂贵堪比长江刀鱼 灌云县种大豆养豆虫成为高效农业首选项目.环球网.2025-09-16
江苏省灌云县杨集镇豆丹养殖协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25-09-16
灌云:我县举办豆丹产业发展论坛.灌云县人民政府.2025-09-16
江苏连云港:灌云豆丹 一条小虫带动一方发展.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2018-12-16
江苏省典型县域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模式.地理学报.2025-09-16
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灌云县人民政府.2025-09-16
【乡村振兴看江苏】别怕,咱们一起吃虫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2025-09-16
豆天蛾.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9-16
豆丹人工养殖技术规程.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09-16
【乡村产业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典型案例宣传推介(三).江苏省农业农村厅.2025-09-16
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豆丹.灌云县人民政府.2024-02-23
江苏连云港:灌云豆丹 一条小虫带动一方发展.国家发展门户网.2025-09-16
灌云豆丹化身“金疙瘩”“链”动富民兴村.连云港市人民政府.2025-09-16